
縱恣狂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晉文王 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拟於王者。唯 阮籍 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唐 皇甫湜 《韓文公墓志銘》:“及其酣放,毫曲快字,淩紙怪發,鲸鏗春麗,驚耀天下。” 清 屈紹隆 《贈朱士稚》詩:“無懷千載憂,酣放聊沉冥。”
“酣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ān fàng,主要含義為縱恣狂放,常用于形容行為或創作中的無拘無束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在言行、創作或情感表達中展現出的恣意、不受拘束的狀态,既可用于描述性格狂放,也可指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豪邁。
出處與例子
用法擴展
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擴展為“盡情釋放情感”的成語,但權威典籍中更多作為普通詞語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世說新語》等古籍原文。
《酣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心情舒暢,放松自在。表示情緒愉悅,心情寬暢,盡情放松的狀态。
《酣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酣"字由“酉”、"㢮"、"貝"三個部首組成,共13個筆畫;"放"字由“方”、"⺍"兩個部首組成,共8個筆畫。
《酣放》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意為豪放、放縱。具體來源現已無法考證。
《酣放》的繁體寫法為「酣放」。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酣"字有時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即“酤”,仍保持相同的意義。"放"字沒有出現過較大變化。
1. 他度過了一個酣放的假期,充分享受了休閑和娛樂。
2. 在大自然中,我感到心靈酣放,忘卻了所有的紛擾與煩惱。
1. 心酣放松:形容心情極為愉悅和輕松。
2. 歡聲笑語、酒杯舉高,酣放自如:形容人們在愉快的氛圍中盡情享受。
1. 舒暢:形容心情愉快、自在。
2. 放松:形容心态緊張或肌肉酸痛等得到緩解。
1. 焦慮:形容情緒緊張、不安。
2. 緊張:形容心情或局勢緊張、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