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懦的意思、罷懦的詳細解釋
罷懦的解釋
懦弱無能。 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其或材拘於局促,智限於罷懦,不能斟酌盈虛,使人不倦。”《宋史·狄棐傳》:“ 棐 坐罷懦,降知 隨州 。”
詞語分解
- 罷的解釋 罷 (罷) à 停,歇:罷休。罷工。罷課。罷市。罷論(打消了打算)。罷筆(停止寫作)。 免去,解除:罷免。罷官。罷職。罷黜。 完了,畢:吃罷飯。 罷 (罷) 同“吧”。 罷 (罷) í 古同“疲”
- 懦的解釋 懦 ò 軟弱無能:懦夫。懦弱。怯懦。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罷懦(bà nuò)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核心含義指疲憊而軟弱無力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
-
疲弱無能
指因身體或精神極度疲倦導緻的軟弱、缺乏行動力。
- “罷”通“疲”,意為疲倦、勞累(《說文解字》:“罷,遣有辠也”,後假借為“疲”);
- “懦”指軟弱、怯懦(《說文解字》:“懦,驽弱者也”)。
二字組合強調因疲累而喪失意志或能力的狀态。
-
引申義:萎靡不振
可形容人精神懈怠、缺乏進取心的消極态度,如《荀子·修身》中“勞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的反向狀态。
二、出處與典籍用例
- 《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142頁)收錄該詞,釋義為“軟弱無能”。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引《漢書·息夫躬傳》:“躬(息夫躬)罷懦之質,恐有強谏之禍。” 描述臣子因怯懦不敢直言進谏。
- 《荀子·正論》:“庶人則凍餒羸瘠于下,而執政者罷懦如委裘。” 批判統治者軟弱無為,如空置的衣裘。
三、用法分析
- 語法結構:形容詞性複合詞,多作謂語或定語。
- 語境特征:
- 身體層面:形容體力衰竭(如“士卒罷懦,不可複戰”);
- 精神層面:指意志消沉、畏縮不前(如“政事罷懦,民多怨怼”)。
- 近義詞:疲軟、羸弱、怯懦
- 反義詞:剛強、果決、奮發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線上查閱平台:漢語大詞典(需訂閱訪問)。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0699-9。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華書局影印本,對“罷”“懦”的本義及假借有詳細考釋。
五、現代關聯
該詞雖屬古語,但可引申至現代語境中描述身心俱疲、缺乏行動力的狀态,如“長期高壓工作令人罷懦不振”。其語義核心仍適用于對身心狀态的文學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罷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 nuò,其基本含義為懦弱無能,通常用來形容人性格軟弱、缺乏決斷力或才能不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罷懦指性格或能力上的軟弱、怯懦,缺乏應對事務的魄力和才幹。例如,在評價某人因能力不足而被貶職時可用此詞。
2.古文出處與引證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劉禹錫的《答饒州元使君》:“其或材拘於局促,智限於罷懦,不能斟酌盈虛,使人不倦。” 意指因才智受限于懦弱,無法妥善處理事務。
- 《宋史·狄棐傳》中也有記載:“棐坐罷懦,降知隨州。” 描述狄棐因能力不足被降職。
3.字詞解析
- 罷:此處讀作bà,有“停止、免去”之意,但在此詞中與“懦”組合,整體強調“無能的停滞狀态”。
- 懦:意為軟弱、怯懦,單獨使用時也指缺乏勇氣或決斷力。
4.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評價人物性格的語境中。
- 例句:古代官員若治理不力,可能被彈劾為“罷懦之臣”。
5.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懦弱無能、庸懦、怯懦。
- 反義詞:剛毅果決、精明強幹。
“罷懦”是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曆史或文學作品中,需注意其與現代口語表達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跛跨丑漏寸草不留地畝邸寺帝王将相惇序獨院風猋覂駕粉荔佛袈裟附婁孚尹給待媾和鬼傘紅胡子鴻稀鱗絶話不虛傳渾脫鹄頭奬眷賤同焦枯解裝金匮石室經制技窮渴骥奔泉匼帀老繭溜搭龍标賣好漫長明殿牧丁切敕騎鶴清裁青眼相看窮旅人樣日照柔色喪氣話陝甘甯審合世勢貪黑桃花浪龆丱挑織梯階逶纡衛卒物格祥禽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