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梅菹 ”。由梅實制成的食品。《禮記·内則》:“桃諸、梅諸,卵鹽。” 孔穎達 疏引 王肅 曰:“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時,必先稍乾之。”
“梅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禮記·内則》記載,“梅諸”亦作“梅菹”,是古代用梅子加工制成的食品,類似于腌漬或蜜餞類制品。孔穎達在《禮記》疏中進一步說明,其制作需先将梅實稍加幹燥處理。
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原文為:“桃諸、梅諸,卵鹽。”說明其與桃菹(腌桃)同為古代飲食中的佐餐之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由“梅”(花木)和“諸”(衆多)組合,引申為“事物種類豐富且各具特色”。但此用法缺乏明确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梅諸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梅花和梅樹。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梅”和“諸”。
“梅”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這個字和植物有關。根據筆畫順序,“梅”的五筆筆畫數是十二畫。
“諸”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這個字和語言有關。根據筆畫順序,“諸”的五筆筆畫數是六畫。
梅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梅有介》一章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梅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梅的形狀更加方正;而在隸書中,梅的形狀則更加扁平。
在繁體字中,梅諸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保持着梅花和梅樹的形象。但是,在部分繁體字中,梅的上部分可能會被寫成龍,形成了“龍梅”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梅諸的例句:
1. 春風不度玉門關,寒梅已開梅諸山。(出自《唐詩三百首》)
2. 綠柳紅梅俱采撷,年年梅諸更妖娆。(出自《金縷衣》)
梅諸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
1. 梅樹 - 指梅樹所産的梅果。
2. 梅花 - 指梅樹所開放的花朵。
梅諸的近義詞包括梅花、梅樹。
梅諸的反義詞則可以是其他樹木或花卉的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