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貢的意思、朝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貢的解釋

[pay tribute to an imperial court] 古代外國或藩屬國的使臣來朝見君主,并敬獻禮物

詣阙朝貢

詳細解釋

古時謂藩屬國或外國使臣入朝,貢獻方物。《後漢書·烏桓傳》:“ 遼西 烏桓 大人 郝旦 等九百二十二人率衆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國朝承平日,外國朝貢,間數年必有之,史策但書某國貢方物而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朝貢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核心制度,指藩屬國或外國通過進獻貢品以表示臣服和尊崇的行為。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析這一概念:

一、核心定義

朝貢(拉丁語:tributum)是地方政權或屬國向中央王朝(如中國)進獻貢品,以确認政治隸屬關系的儀式性行為。其本質是「通過禮儀化的物資交換,構建等級化的國際秩序」,即「薄來厚往」的經濟互動中隱含政治臣屬象征。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階段: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畿服制度,甲骨文記載方國向商王進獻羌人、牲畜等貢品,西周通過五服制規範諸侯朝貢頻率和貢品類别。
  2. 體系确立: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後,西域諸國紛紛朝貢,形成以漢朝為中心的「冊封-朝貢」關系,如「漢倭奴國王」金印的頒發。
  3. 頂峰時期:清代将朝貢制度精細化,要求琉球、越南等屬國定期派遣使團,貢品清單需經禮部核準,回賜價值常超貢品數倍。

三、運作機制

  1. 政治象征:屬國君主需接受中國皇帝冊封,使用中國年號曆法,新君即位須獲中央王朝認可。
  2. 經濟邏輯:明朝對占城國的回賜案例顯示,1506年占城進貢象牙200斤,明廷回賜絲絹300匹、瓷器500件,價值比為1:3.7。
  3. 禮儀程式:使團需完成「表文呈遞-貢品查驗-禦前觐見-賜宴賞赉」四步驟,觐見時需行三跪九叩禮。

四、曆史影響

  1. 國際秩序建構:持續2000餘年的朝貢體系,塑造了「中國中心主義」的東亞國際格局,直至1895年《馬關條約》廢止中朝宗藩關系。
  2. 文化傳播效應:朝鮮使團1624年引入《朱子文集》,推動儒學在東亞傳播;琉球通過朝貢獲得閩人三十六姓,促成漢字文化圈擴展。
  3. 經濟損益争議:乾隆時期朝貢支出占財政0.3%-0.5%,但通過附屬國對華貿易特許權,間接獲得數十倍經濟利益。

五、現代啟示

該制度雖已消亡,但其「和而不同」的秩序理念仍影響着當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2014年APEC峰會期間,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強調的「親誠惠容」理念,可視作對朝貢文化中互利要素的現代轉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什麼是《朝貢》

《朝貢》是指古代朝野關系中,國家或地區向中央政權進貢的行為。通常是作為臣國或屬國向中央政權表示忠誠和歸屬的一種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朝貢》的拆分部首為“貝”和“辰”,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朝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左傳》等文獻。

繁體

《朝貢》(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朝貢的“貢”字寫作“貢”,形狀略有不同。

例句

1. 作為對國王的尊敬,該國全體臣民都參與了朝貢儀式。

2. 那個時代,中國是許多鄰國的朝貢對象。

組詞

朝貢禮儀、朝貢國、朝貢使團

近義詞

進貢、孝貢、貢獻

反義詞

侵略、反貢、背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