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改張易調。《隋書·循吏傳·梁彥光》:“臣前待罪 相州 ,百姓呼為‘戴帽餳’。臣自分廢黜,無復衣冠之望,不謂天恩復垂收採。請復為 相州 ,改絃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參見“ 改張易調 ”。
改弦易調
釋義
指更換琴弦,調整音調。比喻從根本上改變制度、方針、方法或态度等,以適應新的需求或形勢。
字面本義
原指調整樂器的弦線,改變音調。古代琴瑟等弦樂器需通過更換琴弦或調節弦的松緊來改變音色與音高。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卷,第328頁。
比喻引申義
比喻對制度、政策、方法或行為模式等進行根本性變革,以適應新環境或解決舊有問題。
來源:《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第245頁。
源自《北齊書·元景安傳》:
“解弦更張,改調易曲。”
此句以音樂為喻,強調徹底改革舊制方能實現新政。後世演變為“改弦易調”,成為政策變革的經典隱喻。
來源:《北齊書》卷三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1972年。
適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制度革新(如經濟改革、機構調整)、策略轉變(如企業轉型、外交政策調整)或個人行為模式的徹底改變。
例: “公司為適應市場變化,決定改弦易調,全面推行數字化轉型。”
語義強度:
強調變革的根本性與徹底性,區别于局部調整(如“微調”“改良”)。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指出該成語在唐代文獻中已廣泛使用,如《貞觀政要》載魏徵谏言:“若不改弦易調,社稷之危可立待。”
來源: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9年,第412頁。
現代應用實例:
學者分析中國改革開放時,常以“改弦易調”形容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來源:費正清,《劍橋中國史》第15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78頁。
改弦更張、革故鼎新、破舊立新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
“改弦易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ǎi xián yì diào,其核心含義是調整樂器的弦、改變曲調,現多用于比喻主動改變原有的态度、方法或方針。
基本釋義
原指調整琴弦、更換樂曲的調式,後引申為在行為或策略上做出根本性調整。例如《隋書·梁彥光傳》中記載:“請複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即通過改變治理方式扭轉社會風氣。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書·忠敬王遵傳》,文中提到“改張易調”以匡正時弊,強調在特定時期需調整政策以應對社會問題。
用法與場景
近義詞
包括“改弦更張”“改張易調”“改曲易調”等,均強調改變原有路徑或方法。
示例與延伸
如《晉書》中主張通過“改弦易調”減少無益開支,體現成語在政策改革中的實際應用。
該成語通過音樂比喻,生動表達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的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晉書》《隋書》等文獻來源。
保題寶寘邊驿不言成群赤泥癡迂慈烏返哺促刺大酺的羞剔癢彫侈鵰除分勞赴功耕械酣宴衡麓河神泓澈紅袖畫鞞回顧季次街邏金戶銡軋集字詩眷赉劇場卡路裡課椅萊服赉假蠻橫無理慢張孟冬目生木像鬧喧日語傷酒上情神采英拔生花筆懾屈石鳆時乖運拙事過景遷戍備暑期死業炭精紙調和鐵釺萬選錢蝸争誣謀響廊象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