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改張易調。《隋書·循吏傳·梁彥光》:“臣前待罪 相州 ,百姓呼為‘戴帽餳’。臣自分廢黜,無復衣冠之望,不謂天恩復垂收採。請復為 相州 ,改絃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參見“ 改張易調 ”。
“改弦易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ǎi xián yì diào,其核心含義是調整樂器的弦、改變曲調,現多用于比喻主動改變原有的态度、方法或方針。
基本釋義
原指調整琴弦、更換樂曲的調式,後引申為在行為或策略上做出根本性調整。例如《隋書·梁彥光傳》中記載:“請複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即通過改變治理方式扭轉社會風氣。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書·忠敬王遵傳》,文中提到“改張易調”以匡正時弊,強調在特定時期需調整政策以應對社會問題。
用法與場景
近義詞
包括“改弦更張”“改張易調”“改曲易調”等,均強調改變原有路徑或方法。
示例與延伸
如《晉書》中主張通過“改弦易調”減少無益開支,體現成語在政策改革中的實際應用。
該成語通過音樂比喻,生動表達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的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晉書》《隋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