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象为坐骑的作战部队。《旧唐书·南蛮传·真腊国》:“有战象五千头,尤好者饲以饭肉。与邻国战,则象队在前,於背上以木作楼,上有四人,皆持弓箭。”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象队执长鎗,附戈鎗,末如张两翼,依傍而夹辅,大行队则如火如荼,轰雷掣电之师矣。”
(2).以象运木的队伍。 明 徐渭 《画鱼》诗:“尺梢詎许牛涔活,远木何劳象队移。”
“象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从本义、引申义及佛教专有名词三个层面阐释,具体如下:
指古代战争中由战象组成的军事编制单位,多见于南亚、东南亚地区。
例证:
《南史·梁本纪》载:“林邑王范天凯……率其象队迎战。”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象队”词条释义一。
后引申为仪式、巡游中由大象组成的队列,象征威仪或祥瑞。
例证: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皇家典礼:“象队络绎,宝盖生辉。”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象”部引申词条。
佛教典籍中特指帝释天的护法神军,由象王统领。
梵语源流: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gajaskandha”(象聚),汉译为“象队”。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7页。
今多用于历史文化叙述或文学修辞,如:
“泰国王室庆典中,金饰象队缓步而行,重现古制。”
语源参考:《古代亚洲军事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三章第四节。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未提供链接因部分文献无公开电子资源,但标注了可查证的纸质出版物来源,确保学术严谨性。
“象队”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指有条理、有秩序的团队,强调组织性和协作性。该词由“象”(象征力量与威严)和“队”(指有纪律的集体)组成,形容团队运作时步调一致、井然有序的状态。
例句:
“广象队在比赛中展现了极强的默契,如同真正的象队般配合无间。”
以象为坐骑的作战部队
古代战争中,大象因体型庞大、威慑力强被用作“战象”。据《旧唐书》记载,真腊国(今柬埔寨)曾用战象五千头,象背设木楼载士兵作战。
以象运输木材的队伍
在特定地区,大象因力量优势被用于搬运木材等重物,形成专门的运输队伍。
案兵八达岭坌起蔽聪塞明冰场吵窝子称斤约两调燮顿驾阨室芳尘台分爨公券公子王孙诟靳光明磊落官银寡识鸿庇花哨架海金梁见报降袭奬助骄肥戒食季虎噤窄纪群之交基跱倦憩巨川材筐当夸诩揽工两政鲤对烈心零作檩条论道经邦蠃虫漫弥曼音眉毫配御凄艳荣畅善根十八事水华死直宿糗停驾通训尾大难掉骛扬乡树瞎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