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嚆矢的意思、嚆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嚆矢的解釋

響箭。因發射時聲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猶言先聲。《莊子·在宥》:“焉知 曾 史 之不為 桀 跖 嚆矢也。” 成玄英 疏:“嚆,箭鏃有吼猛聲也。” 唐 陳越石 《太甲論》:“ 司馬 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嘗不 伊 不 周 ,其終也未嘗不 羿 不 浞 ,皆取 伊 周 以為嚆矢也。《孟子》曰:‘無 伊尹 之心則篡也。’有旨哉!”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唐肅宗》:“推其本原, 劉文靜 實為厲階,僅免於危亡,且為愚夫取滅之嚆矢,不亦悲乎!” 柯靈 《香雪海·水流千裡歸大海》:“而這二次成功的演出,也就成了後來 中國 話劇運動的嚆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嚆矢(hāo sh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曆史典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嚆矢指響箭的箭頭,因射出時發出尖銳聲響(嚆),故稱。其核心含義引申為:

  1. 事物的開端或先聲
  2. 預示某種趨勢的初始信號

    《漢語大詞典》釋為:“響箭。發射時聲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


二、詞源與典故

  1. 《莊子》典源

    出自《莊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莊子集釋》)

    • 此處以“嚆矢”喻指先導或前兆,暗示曾參、史鰌的仁義主張可能成為暴行的借口。
  2. 古代軍事用途

    古代響箭用于發令,箭未至而聲先聞,故衍生“開端”之義。《辭源》注:“響箭。矢未至而聲先至,喻事物的先聲。”


三、權威工具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嚆矢:響箭。發射時聲先于箭而到。後因以比喻事物的開端。”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響箭。比喻事物的起始。”

  3.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響箭。後比喻事物的開端或先聲。”


四、現代用法示例


五、文化意義

“嚆矢”濃縮了中國古代對“先聲與行動”的哲學思辨,強調初始信號對後續發展的預示作用,常見于嚴肅學術、曆史及文學語境,具有鮮明的書面語色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1994.
  2. 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2004.
  3. 辭源修訂組.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嚆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āo shǐ,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本義與比喻義


2.出處與典籍引用


3.近義詞與關聯詞彙


4.用法示例


“嚆矢”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既指響箭這一實物,又通過其特性引申為象征性概念,適用于文學、曆史等語境中描述事物的起源或先驅性事件。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黯森森安葬北碑南帖表裡受敵冰絲伯仲間參圖川人踔然東歪西倒驐狗多多益善返我初服焚錢糧負文拊育管工國豆顧盼生輝薨謝火房監市驕伐蕺蕺九蟲捐輸袀服科案窺玩類冊連載利潤率龍墀羅紙麥飯豆羹馬奶馬尾松面商迷狂名川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賠鈔擗掠平賦锵鎯切倚器飾銳氣沙莽閃紅稍工失花兒石铓騰霜骢銅駝荊棘踠趾诿謝文織纖秾屑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