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對日月星辰、社稷、五嶽等的祭祀。因其儀式次于祭天地、宗廟的大祀,故稱。《周禮·春官·肆師》:“立次祀,用牲币。”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
“次祀”是中國古代祭祀制度中的一種等級,指儀式規格低于大祀的祭祀活動。以下為詳細解釋:
次祀是古代對日月星辰、社稷(土地神與谷神)、五嶽(五大名山)等自然神祇的祭祀。其祭祀規格次于最高等級的“大祀”(如祭天地、宗廟),但高于更次要的祭祀。
次祀的儀式規模和祭品規格均低于大祀。例如《周禮·春官·肆師》記載:“立次祀,用牲币”,即以牲畜和玉帛作為祭品,而非最高規格的“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
漢代學者鄭玄在《周禮注》中引鄭司農的注解,明确将祭祀分為大祀(天地、宗廟)與次祀(日月星辰、社稷、五嶽等),說明這一制度在周代已形成體系。
次祀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通過分級祭祀強化自然神祇與人類社會的關聯,同時彰顯帝王作為“天子”溝通天地的權威。
次祀是中國禮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等級劃分和祭祀對象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祖先崇拜的層級化認知。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古籍。
《次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二次祭祀”。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次”和“祀”。
“次”的部首是“二”,“祀”的部首是“礻”。它們分别由4個和10個筆畫構成。
《次祀》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祀禮儀。人們在進行正式的祭祀之前,有時還會進行一次或多次次祀,以準備好一切。
在繁體字中, 《次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文字典資料,古漢字《次祀》的寫法為“次廓”。其中,“廓”是一個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反文言的變體。
1. 在祭祀儀式之前,我們需要進行一次次祀。
2. 他們巧妙地安排了兩次次祀,使整個儀式更加莊重。
1. 祭祀:進行宗教儀式或對神佛進行禮拜。
2. 祖先:人們的遠祖先,對他們進行敬拜和紀念。
3. 犧牲:為祭祀或宗教目的而殺戮動物或人,并獻給神明。
近義詞:再祀、重祀。
反義詞:初祀、首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