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次祀的意思、次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次祀的解釋

古代指對日月星辰、社稷、五嶽等的祭祀。因其儀式次于祭天地、宗廟的大祀,故稱。《周禮·春官·肆師》:“立次祀,用牲币。”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次祀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第二等級的祭祀活動,其規格低于“大祀”而高于“小祀”,屬于國家祭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周禮》記載,周代将祭祀分為“大祀”“次祀”“小祀”三等,其中次祀對象包括日月星辰、社稷、五嶽等自然神祇及部分先代帝王。

在具體實踐中,次祀需遵循嚴格的儀軌。例如《唐六典》規定,次祀采用“中祀”規格,需由皇帝派遣官員主祭,祭品用“少牢”(羊、豕),樂舞用六佾,并配以特定祝文和玉帛。宋代《政和五禮新儀》進一步細化次祀流程,包含齋戒、陳設、奠玉帛、進熟等十二項儀節。

從曆史演變看,次祀制度至明清時期逐漸被“中祀”概念取代。《明史·禮志》載嘉靖九年(1530年)厘定祀典,将原屬次祀的曆代帝王廟、先農壇等升格為中祀,這一調整影響了後續王朝的祭祀等級劃分。現代漢語詞典多将“次祀”釋為“古代中等規模的祭祀”,強調其在禮制系統中的承上啟下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次祀”是中國古代祭祀制度中的一種等級,指儀式規格低于大祀的祭祀活動。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次祀是古代對日月星辰、社稷(土地神與谷神)、五嶽(五大名山)等自然神祇的祭祀。其祭祀規格次于最高等級的“大祀”(如祭天地、宗廟),但高于更次要的祭祀。

2.祭祀對象與等級劃分

3.儀式特點

次祀的儀式規模和祭品規格均低于大祀。例如《周禮·春官·肆師》記載:“立次祀,用牲币”,即以牲畜和玉帛作為祭品,而非最高規格的“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

4.曆史依據

漢代學者鄭玄在《周禮注》中引鄭司農的注解,明确将祭祀分為大祀(天地、宗廟)與次祀(日月星辰、社稷、五嶽等),說明這一制度在周代已形成體系。

5.文化意義

次祀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通過分級祭祀強化自然神祇與人類社會的關聯,同時彰顯帝王作為“天子”溝通天地的權威。

總結

次祀是中國禮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等級劃分和祭祀對象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祖先崇拜的層級化認知。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版納标呈帛畫朝不圖夕琛闆乘旦出價放河燈風向標高瞻遠矚怪笑河不出圖恨五駡六畫蛋黃暈火船蒹葦箋紋角錢箕風畢雨驚泷濟運忼慨老酒遼城榴顆路上路下楣棟盟約盤撥樸蔌萍漂遣官千岩競秀情受戎辔入股潤賂嬬嬬然賞句上葉視如敝屣始室試授手爪說明素辭脫禍佗志王業丸轉偉績無跌物化五晖閑審骁傑歇頂斜崦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