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飨賜的意思、飨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飨賜的解釋

宴飨賓客,賞賜屬下。 漢 班固 《西都賦》:“饗賜畢,勞逸齊。”《後漢書·臧宮傳》:“ 宮 陳兵大會,擊牛釃酒,饗賜慰納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飨賜(xiǎng c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飨”與“賜”組合而成,專指古代君主或貴族以酒食宴請并賞賜臣屬的行為,具有鮮明的禮儀性與等級特征。以下從釋義、用法及典籍例證三方面詳解:


一、核心釋義

  1. 飨(xiǎng)

    本義為以酒食款待賓客。《說文解字》釋:“飨,鄉人飲酒也”,引申為宴享、犒勞。

  2. 賜(cì)

    指上位者給予下位者恩賞,如財物、爵位等。《禮記·曲禮》注:“賜,謂予之惠也。”

  3. 合義

    “飨賜”即通過宴飲與物質賞賜表達恩寵,是古代君臣互動的重要禮儀形式,兼具精神慰勞與物質獎勵雙重功能。


二、古代用法特征

  1. 禮儀性

    多見于祭祀、戰争凱旋、朝會等重大場合,如《周禮·天官》載:“以飨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2. 等級性

    賞賜内容依身份差異而别。《漢書·文帝紀》載“飨賜老臣”,按爵位分發不同規格的酒食與帛匹。

  3. 政治意圖

    常用于安撫功臣、鞏固統治,如《史記·項羽本紀》述劉邦“飨賜士卒”,以凝聚軍心。


三、典籍例證

  1. 《後漢書·禮儀志》

    “立春之日,天子親率公卿……迎春于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曰‘飨賜’。”

    此例展現節氣典禮中通過飨賜強化君臣紐帶。

  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大飨六軍及父老故吏……賜酒食缯帛,飨賜備至。”

    說明曹操以飨賜手段收攬民心、穩固政權。


引用來源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漢語工具書: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4.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6.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專業詞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僅标注紙質文獻出版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飨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飨賜(拼音:xiǎng cì)指宴請賓客并賞賜屬下,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上位者通過宴飲與物質獎勵來表彰、籠絡臣屬的行為。

二、詳細解析

  1. 構成與詞義

    • “飨”原指用酒食款待賓客,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旦日飨士卒”;“賜”則為賞賜之意。二者結合後,既包含宴飲的禮儀性,也體現物質賞賜的實用性。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如漢班固《西都賦》的“飨賜畢,勞逸齊”,以及《後漢書·臧宮傳》記載的“飨賜慰納之”,均指通過宴會和賞賜達到安撫、激勵下屬的目的。
  3. 延伸含義

    •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君主對臣子授予官爵、封地等更高層次的恩賜,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

三、總結

“飨賜”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手段,通過物質與禮儀結合的方式強化君臣關系。其核心意義聚焦于“宴請”與“賞賜”,常見于史書及賦體文學中,體現了權力運作中的人情與制度結合的特點。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天地白人榜尾抱蓄步綦側直臣極底座杜絕後患獨卧訛差鵝群發現權馮藉楓香樹扶婁高幹給敏觀衆國奸過庭子劾案鶴鳴山黃籍戶調扈養荊寶金石可開窘困科頭赤足快憾贶遺良貴料莫隸配羅師彌代木夾潛移默化起夫清劭熱腸古道乳臭未除三尺鋒省臣升進誓天指日收葬訟矢松珠歲月如流素木損己利人鮀江危視烏照仙箓狹邪遊謝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