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飨赐的意思、飨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飨赐的解释

宴飨宾客,赏赐属下。 汉 班固 《西都赋》:“饗赐毕,劳逸齐。”《后汉书·臧宫传》:“ 宫 陈兵大会,击牛釃酒,饗赐慰纳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飨赐(xiǎng cì)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飨”与“赐”组合而成,专指古代君主或贵族以酒食宴请并赏赐臣属的行为,具有鲜明的礼仪性与等级特征。以下从释义、用法及典籍例证三方面详解:


一、核心释义

  1. 飨(xiǎng)

    本义为以酒食款待宾客。《说文解字》释:“飨,乡人饮酒也”,引申为宴享、犒劳。

  2. 赐(cì)

    指上位者给予下位者恩赏,如财物、爵位等。《礼记·曲礼》注:“赐,谓予之惠也。”

  3. 合义

    “飨赐”即通过宴饮与物质赏赐表达恩宠,是古代君臣互动的重要礼仪形式,兼具精神慰劳与物质奖励双重功能。


二、古代用法特征

  1. 礼仪性

    多见于祭祀、战争凯旋、朝会等重大场合,如《周礼·天官》载:“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2. 等级性

    赏赐内容依身份差异而别。《汉书·文帝纪》载“飨赐老臣”,按爵位分发不同规格的酒食与帛匹。

  3. 政治意图

    常用于安抚功臣、巩固统治,如《史记·项羽本纪》述刘邦“飨赐士卒”,以凝聚军心。


三、典籍例证

  1. 《后汉书·礼仪志》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公卿……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曰‘飨赐’。”

    此例展现节气典礼中通过飨赐强化君臣纽带。

  2.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大飨六军及父老故吏……赐酒食缯帛,飨赐备至。”

    说明曹操以飨赐手段收揽民心、稳固政权。


引用来源

释义综合参考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4.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6.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专业词典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来源仅标注纸质文献出版信息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飨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飨赐(拼音:xiǎng cì)指宴请宾客并赏赐属下,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上位者通过宴饮与物质奖励来表彰、笼络臣属的行为。

二、详细解析

  1. 构成与词义

    • “飨”原指用酒食款待宾客,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飨士卒”;“赐”则为赏赐之意。二者结合后,既包含宴饮的礼仪性,也体现物质赏赐的实用性。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文献中,如汉班固《西都赋》的“飨赐毕,劳逸齐”,以及《后汉书·臧宫传》记载的“飨赐慰纳之”,均指通过宴会和赏赐达到安抚、激励下属的目的。
  3. 延伸含义

    • 部分资料提到,该词在特定语境下也可指君主对臣子授予官爵、封地等更高层次的恩赐,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

三、总结

“飨赐”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物质与礼仪结合的方式强化君臣关系。其核心意义聚焦于“宴请”与“赏赐”,常见于史书及赋体文学中,体现了权力运作中的人情与制度结合的特点。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查字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悲恼杯勺边墩摽牓摽题避辞逼暮伯岳蚕禁潮鸣电挚吃得住敕条虫虾纯厚春暖花香粗恶待命點卯掉文袋滴滴打打斗升之水短祚度厄分至勾担贵州横堑合子菜后继无人淮南方患恶偟暇婚事将臣兼朱重紫踦户九浍窭薮开啓枯空离楼凌烟霾风蝥弧拿解诺金情宠青鼠沙砾身壳时雝刷白束手束脚思鲈蒓随文析义滩哥通可无动于衷仙华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