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排而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山不甚高,松杉骈立,朿木棘衣。”
“骈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án lì,由“骈”(左右結構)和“立”(獨體)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意為“并排而立”,多用于形容人或物體整齊排列的狀态。例如魯迅在《辛亥遊錄》中描述:“山不甚高,松杉骈立”,即用此詞表現松樹和杉樹并列矗立的景象。
語境與用法
常見于文學或書面語中,強調排列的整齊性和并列性。如提到的例子:“太炎上講台,舊門人骈立台側”,生動刻畫出多人并排站立的場景。
擴展解析
相關參考
若需更多例句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魯迅作品及相關漢語詞典(如、5、6提供的解釋)。
《骈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聚集、集合、排列在一起。
《骈立》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骨和立,其中骨是第152個漢字部首,表示關于骨骼的含義;立是第117個漢字部首,表示關于站立、建立的含義。
在傳統的筆畫分類中,骈立共包含13畫。
《骈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它是由兩個表意文字組成,形狀上并無具體物象,而是通過部首和字形的組合來表達含義。
在繁體漢字中,《骈立》的寫法為「骿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骈立」具有不同的變體寫法。例如,在古篆字中,寫作「骈竪」;在古隸字中,寫作「駢立」。
1. 衆人骈立在廣場上慶祝節日。
2. 這些高樓骈立在城市的天際線上,構成了美麗的風景。
1. 骈字初似:形容字形規整整齊。
2. 骈枝:指聚集在一起的枝葉或花朵。
3. 矛盾骈集:形容矛盾現象大量出現。
近義詞:聚集、集攏、彙聚。
反義詞:分散、散開、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