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言。 漢 袁康 《越絕書·内經九術》:“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傳,以取天下不難,況于 吳 乎。”
“戒口”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慎言
指在特定場合克制言辭,避免說出不得體或傷人的話,強調謹言慎行的重要性。例如:“言多必失,還是戒口為妙”()。這一含義源自漢代文獻《越絕書·内經九術》的記載:“戒口勿傳,以取天下不難”。
禁食
現代更常見的用法是要求因健康原因(如疾病、過敏)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例如:“腸胃有病,必須戒口一日”;或健康建議中提到的“煙酒遠離要戒口”。
該詞在不同語境下側重點不同:古漢語中多指“慎言”,現代口語更偏向“飲食禁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戒口》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自我約束自己的言行,適時閉口不言。拆分部首是手和口,由5畫組成。
《戒口》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曲》中,意指君王要謹慎言行,控制自己的嘴巴。
《戒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戒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戒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是相同的。
1. 他深知在這種場合下應該戒口。 2. 每天在家裡,我都需要戒口,以免惹母親生氣。
有關戒注、口吃、戒律等的詞語可以與戒口構成組詞。
戒默、默默無聲,都是戒口的近義詞,意思相似。
張口、開口、言辭等詞語可以作為戒口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