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鹹安宮的意思、鹹安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鹹安宮的解釋

明 清 兩代宮殿名。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内規制紀略》:“正北曰 四德門 ,再西曰 鹹安宮 。”《大馬扁》第九回:“ 蔭桓 聽了,覺 翁同龢 是 鹹安宮 總裁……是個言聽計從的人。”參見“ 鹹安宮官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鹹安宮是清代北京紫禁城内的重要建築名稱,具有雙重含義:

一、宮殿建築實體

鹹安宮始建于明代,原名“鹹熙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更名“鹹安宮”。其位于紫禁城西華門内、武英殿西北,屬外朝西側建築群。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設立官學機構後,宮殿成為教學與住宿場所。乾隆十六年(1751年)孝聖憲皇後(乾隆生母)六十壽辰時,乾隆将鹹安宮改建為壽安宮供其居住,原鹹安宮官學遷至西華門内舊尚衣監處,仍沿用“鹹安宮”之名。現存建築為清末重建,現為故宮博物院辦公區(來源:《清史稿·職官志》《日下舊聞考》)。

二、清代教育機構

“鹹安宮”特指清代皇家官學“鹹安宮官學”。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設立,隸屬内務府,專招八旗子弟中的精英及景山官學優等生入學。教學内容涵蓋滿漢蒙語言、經史典籍、騎射武備及繪畫藝術,旨在培養高級軍政人才。其師資選拔嚴格,學生享有優厚待遇,畢業生多任職宮廷侍衛、筆帖式或地方要職,被譽為“八旗最高學府”(來源:《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宮述聞》)。

文化意義

鹹安宮官學代表清代滿漢文化融合的教育實踐,其培養模式體現清廷“以文治武”的統治策略。乾隆朝畫家徐揚《京師生春詩意圖》中曾描繪官學場景,成為研究清代宮廷教育的重要圖像史料(來源: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建築與宮廷文化》)。


參考來源:

  1. 《清史稿·職官志》卷一百十四
  2.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九百五十六
  3.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三
  4. 章乃炜《清宮述聞》第五章
  5.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建築與宮廷文化》第七章

網絡擴展解釋

鹹安宮是明、清兩代北京紫禁城内的一處宮殿建築群,其名稱和功能在不同時期經曆了多次演變。以下從曆史沿革、功能用途及建築變遷三方面綜合說明:

一、曆史沿革

  1. 明代:鹹安宮始建于明代,原為後妃居所。天啟年間,明熹宗乳母客氏曾居于此(,)。
  2. 清代: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後成為禁锢廢太子允礽的場所(,)。
    • 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設立官學,稱“鹹安宮官學”,專為培養八旗子弟中的優秀人才(,)。
    • 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為壽安宮,原鹹安宮官學遷至西華門内武英殿西側()。

二、功能用途

  1. 教育機構:清代鹹安宮官學是頂級旗人學府,選拔景山官學和内務府三旗子弟中的優異者,培養文武官員(,)。
  2. 皇室居所:明代為嫔妃住所,清代乾隆後壽安宮成為太後、太妃寝宮(,)。
  3. 禁閉場所:康熙時期曾用于軟禁廢太子允礽()。

三、建築變遷

參考資料

綜合自故宮博物院官網()、漢典()及明清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騃昧暴縱陂隴本初殘夷蟬媛侈君錞于從俗殿本點劃地名學董振獨旅範人發取風體墳田府快貢酎規準鼓室和婚黃花箋幻質胡鬧胡謅角猯娟潔卷石覺寝連陰雨遼天老鶴沴瘥鱗藏貍頭竹旅進慕仿目驗平窿清慧侵誣奇肆期制三百六十節實景收身守形手遊水火夫說親松皮癬挺執突黑推拏猥嫚屋漏現成纖子襲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