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徙的意思、發徙的詳細解釋
發徙的解釋
發遣遷移。《漢書·陳湯傳》:“丞相禦史請廢 昌陵 邑中室,奏未下,人以問 湯 :‘第宅不徹,得毋復發徙?’” 顔師古 注:“問其不被發徹,更移徙邪?”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徙的解釋 徙 ǐ 遷移:徙居(搬家)。遷徙。流徙。 古代稱流放的刑罰:徙邊(流放有罪的人到邊遠地區)。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發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發”和“徙”的本義及組合來理解:
-
核心含義:出發遷移;啟程遷徙
- 發 (fā): 本義指把箭射出去,引申為“出發”、“啟程”、“派遣”等意思。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伯複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哙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内。樊哙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眦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哙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複飲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将約曰:“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将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哙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裡。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哙、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裡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将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中的“發”指出發。
- 徙 (xǐ): 本義指遷移、搬遷、流放。例如《漢書·晁錯傳》:“臣聞秦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南攻楊粵,置戍卒焉……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偾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谪發之,名曰‘谪戍’。先發吏有谪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闾,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铢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複,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陳勝行戍,至于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胡人衣食之業不著于地,其勢易以擾亂邊竟。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于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 中的“徙”指遷移。
- 組合義: “發徙”将“出發”和“遷移”兩個動作結合起來,強調的是一個群體或個體離開原居住地或所在地,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的過程或行為。它描述的是一種有目的的、離開原地的遷移行動。
-
語境中的常見用法:
- 常指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如因戰亂、災荒、政府政策(屯田、戍邊)
網絡擴展解釋
“發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發遣遷移,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該詞由“發”(發遣、派遣)和“徙”(遷移、搬遷)組合而成,指因官方命令或特定原因導緻的遷移行為。例如《漢書·陳湯傳》記載:“第宅不徹,得毋複發徙?”(房屋未被拆除,是否還要再次遷移?),顔師古注解稱此為“發遣遷移”之意。
-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描述古代因政策、刑罰或行政指令引發的強制性遷移,如《漢書》中提到的昌陵邑居民遷移事件。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曆史詞彙。
-
相關詞辨析
- 遷徙:泛指自然或自願的遷移(如動物遷徙、人口流動),不含強制色彩。
- 徙:單獨使用時,可表示一般性遷移,如《孟子》中“死徙無出鄉”。
“發徙”強調官方或外力驅使下的遷移,常見于古籍語境。現代表達類似含義時,多用“遷移”“遷徙”等詞。
别人正在浏覽...
阿難陀敗境擺浪扳纏半路夫妻飽雨誖亂慚德超手回廊川嶽調撓防塞飛蛾赴燭飛鉛佛發改椎高爾基鴿子籠貫酣孤翠化内黃星靥宦寺隳淩簡畢奬藉嘉實僦田康甯口茄目瞠款雜蘭阇力大無比籠餅卵育面從腹诽密牒拿粗夾細納垢藏污内港跑躂蓬壺青華帝君青皮窮極起疑衢地群像神境時艱詩劇市利水豹囊挑撥提單銅匦危動暡叆香菜閑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