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士的衣服;隱士的衣服。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二:“身輕曳羽霞襟狹,髻聳峨煙鹿幘高。”
(2).美豔的衣服。 宋 柳永 《瑞鹧鸪》詞:“凝态掩霞襟,動象闆聲聲,怨思難任。”
“霞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道士或隱士的服飾
指帶有飄逸感的衣物,常見于對修道之人的描寫。例如唐代陸龜蒙《寄茅山何威儀》詩中“身輕曳羽霞襟狹”,通過“霞襟”形容隱士衣袍的輕盈與超脫。
華美豔麗的衣裝
形容色彩絢爛如雲霞的服飾,多用于文學贊美人物的風采。如宋代柳永《瑞鹧鸪》中“凝态掩霞襟”,借“霞襟”烘托衣物的華麗與人物氣質的優雅。
“霞襟”兼具具體與抽象的雙重意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指向服飾本身或引申的意境。
霞襟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夕陽西下時雲霞璀璨的景象。它也可以用來形容美麗的顔色、光彩奪目的場景。
霞襟的部首是雨(雨點會下墨并照亮它所在的區域)。它的筆畫數目是18畫。
霞襟源于古代文人的描寫,最早出現在《南史·梁本紀》中。它可以被視為一個形象化的表達,用以形容夕陽下霞光萬籁俱寂的美麗。
在繁體中,霞襟的寫法是「霞襟」。
在古代漢字中,霞襟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霞」的古代寫法是「丅」或「丅口」,而「襟」的古代寫法是「襤」。
1. 黃昏時,遠山餘晖下的湖面如鏡,景色宛如一片霞襟。
2. 夕陽西下,整個城市籠罩在霞襟之中,美得讓人陶醉。
1. 霞光:夕陽下從雲層中透出的紅色或彩色光芒。
2. 襟邊:衣服的領口處。
1. 餘晖:夕陽西下後天空中殘留的光線。
2. 彩霞:夕陽下形成的五彩斑斓的美麗雲霞景象。
1.嚴寒:寒冷的氣候,與霞襟的美麗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2.昏暗:缺乏光線,與霞襟的明亮場景形成對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