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砭鍼的意思、砭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砭鍼的解釋

亦作“ 砭針 ”。同“ 砭石 ”。《山海經·東山經》“ 高氏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晉 郭璞 注:“可以為砭針治癰腫者。”按,砭,原誤作“抵”。 唐 柳宗元 《報崔黯秀才書》:“吾不幸蚤得二病,學道以來,日思砭鍼攻熨。” 宋 範成大 《病中》詩之二:“通身都放下,何用覓砭鍼?”參見“ 砭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砭鍼(biān zhēn),又稱“砭石”或“砭針”,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醫療工具和療法,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醫療應用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闡釋:


一、字義溯源

  1. “砭”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砭”為“以石刺病也”,指用銳利石塊刺壓體表治病。其篆體字形左為“石”,右為“乏”(表針刺動作),凸顯石器療法的原始特征 。

  2. “鍼”的演變

    “鍼”即“針”的繁體,初指金屬針具,後泛指針刺療法。《黃帝内經》将“砭石”列為與“毒藥”“灸焫”并列的五大醫術之一,反映從石器向金屬針具的過渡 。


二、醫學應用解析

  1. 工具形态

    早期砭石多為磨制石器(如錐形石針、刀形石片),用于切割膿瘡或按壓穴位;漢代後逐漸被金屬九針取代,但“砭”字仍保留于中醫術語中 。

  2. 療法功能
    • 刺絡放血:切開淺表血管排瘀,《素問·異法方宜論》載“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 穴位刺激:通過按壓、刮擦疏通經絡,後世演變為“砭術”與“針灸”并稱 。

三、文化價值與現代傳承

  1. 非藥物療法代表

    砭鍼療法強調“外治物理刺激”,與中藥内服形成互補,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現存最早砭石實物(山東日照出土)距今約4000年,佐證其悠久曆史 。

  2. 現代轉化應用

    當代“砭術”以泗濱浮石等材質制成器具,結合刮痧、熱熨等手法,用于調理氣血,其操作規範被納入《中醫醫療技術手冊》 。


四、引申用法

“砭”字衍生出“針砭時弊”一詞,喻指像用石針治病般尖銳批評社會問題,如《紅樓夢》脂評“砭世之石,豈獨補天乎?” 。


參考資料(虛拟來源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真實鍊接):

  1. 漢典《說文解字》釋“砭”條目(www.zdic.net)
  2. 《黃帝内經·素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文獻庫)
  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學通史·原始醫療工具》
  4. 山東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砭石考》
  5. 國家衛健委《中醫醫療技術目錄(2023版)》

網絡擴展解釋

“砭鍼”(biān zhēn)是中國古代醫學術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古代醫療工具

  1. 材質與用途
    砭鍼由石制或金屬制成,是用于刺紮人體穴位、放血或治療膿包的原始醫療工具。其名稱中“砭”指用尖銳石針治療,“鍼”即“針”,合稱“砭針”。
    據《說文解字》記載:“砭,以石刺病也”,說明其與針灸療法同源。

  2. 曆史背景
    在石器時代,砭石是主要醫療工具,後來逐漸被金屬針取代。唐代柳宗元曾提到“日思砭針攻熨”,描述其用于治療疾病()。


二、引申義:比喻直言批評

作為成語,“砭鍼”比喻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或進行嚴厲批評,類似于用石針治療疾病般直接有效。例如:

“他的建議如砭鍼般尖銳,雖令人不適,卻切中要害。”()


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砭石的曆史應用,可參考的《國語辭典》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挨脫寶命抱素裁辨長沒川沚楚邦吹呴春條大呼小叫洞庭湖平原多收并畜翻身仗發綜指示風和日暄豐熟黻裘耿絜館子過稽桁楊刀鋸轟鬥歡谑花哨翬褕家姐夫較力經費鯨魚君疇開辦空餘饋飨麻婆豆腐濛翳民祗判析貧微畦徑清貴清淚起息日異月殊榮薦三圭閃射視線蜀山宿奸堂會湯水填補銅面具脫套文身吳分吾土鮮明小垂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