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鍼的意思、砭鍼的詳細解釋
砭鍼的解釋
亦作“ 砭針 ”。同“ 砭石 ”。《山海經·東山經》“ 高氏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晉 郭璞 注:“可以為砭針治癰腫者。”按,砭,原誤作“抵”。 唐 柳宗元 《報崔黯秀才書》:“吾不幸蚤得二病,學道以來,日思砭鍼攻熨。” 宋 範成大 《病中》詩之二:“通身都放下,何用覓砭鍼?”參見“ 砭石 ”。
詞語分解
- 砭的解釋 砭 ā 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砭石。砭針。 用石針紮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砭灸。針砭(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鍼的解釋 鍼 ē 同“針”。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砭鍼”(biān zhēn)是中國古代醫學術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古代醫療工具
-
材質與用途
砭鍼由石制或金屬制成,是用于刺紮人體穴位、放血或治療膿包的原始醫療工具。其名稱中“砭”指用尖銳石針治療,“鍼”即“針”,合稱“砭針”。
據《說文解字》記載:“砭,以石刺病也”,說明其與針灸療法同源。
-
曆史背景
在石器時代,砭石是主要醫療工具,後來逐漸被金屬針取代。唐代柳宗元曾提到“日思砭針攻熨”,描述其用于治療疾病()。
二、引申義:比喻直言批評
作為成語,“砭鍼”比喻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或進行嚴厲批評,類似于用石針治療疾病般直接有效。例如:
“他的建議如砭鍼般尖銳,雖令人不適,卻切中要害。”()
相關詞彙
- 砭石:砭鍼的别稱,最早見于《素問·異法方宜論》()。
- 砭焫:另一醫學術語,指用燒熱的石針治療,後引申為嚴厲懲治()。
如需進一步了解砭石的曆史應用,可參考的《國語辭典》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砭鍼是指古代醫學中使用的一種治療工具,也稱為“針刺”。該詞由砭和鍼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砭: 部首石,總筆畫數10;
- 鍼: 部首金,總筆畫數16。
砭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理論。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疾病是由體内的氣血失調所緻,通過在特定的穴位上用針刺激,可以調整體内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繁體字形式為 “砭針”,和簡體字形式相似,隻有“針”的部分有所差别。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字形更加古樸。然而,砭鍼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砭鍼的例句:
1. 醫生使用砭鍼刺激穴位來治療病人的病痛。
2. 砭鍼是中醫學中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與砭鍼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砭證(指通過砭鍼治療所診斷出的疾病證候),砭灸(指同時使用砭鍼和艾灸進行治療)等。
砭鍼的近義詞可以是:針灸、針刺等。
至于砭鍼的反義詞,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下暫時不適用,因為砭鍼是指一種治療手段,沒有明确的相反概念。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