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選的意思、公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選的解釋

謂公開選拔,公衆薦舉。《漢書·董仲舒傳》:“廣延四方之豪儁,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俢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 宋 曾鞏 《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制》:“非智能材諝,拔出一時,豈稱公選。”《元典章·吏部六·令史》:“理問所令史未有選取定例,已後有闕,拟於各路三考司吏給由到省人内公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選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指通過公開、公平的程式進行選拔或推舉的行為,多用于人事制度或公共事務領域。以下是權威詞典的具體解釋及引用: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将“公選”解釋為:“公開選拔”。該詞強調以透明、開放的方式從多人中擇優選用,常見于領導幹部、專業人才或代表委員的選拔機制。例如:“公選領導幹部”“村級組織公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

    釋義為:“公衆推選;公開選拔。”其核心在于體現民主性和程式規範性,如“通過公選産生村民委員會成員”。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3. 《辭海》(第七版)

    從制度層面補充說明:“公選是區别于委任制的一種選拔方式,需通過考試、答辯、公示等環節接受社會監督。”例如公務員公開遴選、高校公選課制度。

    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4.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進一步區分使用場景:“①公開選拔(人才);②公衆推選(代表)。”并标注其多用于正式組織或公共事務場景。

    來源:李行健主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公選”的權威釋義聚焦于公開性、程式規範性及民主參與,是現代人事制度與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語義在不同詞典中高度一緻,均指向通過透明機制實現擇優或民主決策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公選”是中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為公開選拔、公衆薦舉,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公選的全稱是“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和競争上崗”,是一種通過公開程式選拔領導幹部的制度。根據2002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公選適用于地方黨委、政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黨政機關内設機構領導成員等職務的選拔。


二、適用範圍與形式

  1. 適用範圍

    • 地方黨委、政府工作部門的領導成員或其人選;
    • 黨政機關内設機構的領導成員或其人選;
    • 其他適合公開選拔的職務。
  2. 兩種形式

    • 公開選拔:面向社會進行,吸納廣泛人才;
    • 競争上崗:限于本單位或本系統内部人員參與。

三、選拔流程

  1. 報名與資格審查:對候選人進行初步篩選;
  2. 統一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競争上崗還需進行民主測評;
  3. 組織考察:綜合評估候選人的能力、業績等;
  4. 黨委讨論決定:最終由上級黨組織任命。

四、曆史淵源

“公選”一詞可追溯至漢代,如《漢書·董仲舒傳》中提到的“公選賢良”制度,指通過公開選拔舉薦賢才。宋代曾鞏、元代《元典章》等文獻也沿用此概念,強調“智能材諝,拔出一時”的選拔原則。


五、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或權威政策解讀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

阿士悲喪北山悲涕避賢路草約車屐瞋沮辰緯赤旱抽功夫楚田斷限反身自問發展該派乖次歸釣孤壘含哀鶴乘軒黑活合明河潤華盛假開賤棄見天郊關狡猱蕉扇戢景集鎮玃猴隽品可耐蠟光紙連裡竟街靈車林落遛步戮力壹心面申秣馬厲兵難倒南來北往泡幻偏院遣派遣言切齒痛恨栖景全年人造冰柔露實在私錢未了因違義鄉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