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息,止息。《後漢書·陳蕃傳》:“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羣賊弭息矣。”《宋書·禮志一》:“今戎事弭息,唯此為大。”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南鬥醮詞》:“赦已往之過尤,錫将來之福慶,三災弭息,九厄蠲消。” 王闿運 《儲玟躬傳》:“ 湖南 邊 苗 蠻 界 五嶺 間,民氣震動,以無釁得弭息之。”
“弭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 xī,其核心含義為平息、止息,多用于描述沖突、災禍或動蕩狀态的停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某種負面狀态(如戰亂、紛争、災禍等)的停止或緩和。例如:
“今戎事弭息,唯此為大。”(《宋書·禮志一》)
“三災弭息,九厄蠲消。”(杜光庭《馬尚書南鬥醮詞》)
語境應用
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強調通過治理或自然消解使局勢恢複平靜。例如:
“湖南邊苗蠻界五嶺間,民氣震動,以無釁得弭息之。”(王闿運《儲玟躬傳》)
“弭息”屬于書面化表達,需注意其古典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文獻原文。
《弭息》是一個動詞,表示停止、平息、使息滅。
《弭息》的部首是弓,總共有9畫。
《弭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字的寫法常常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例如,《弭息》的古代寫法中,弓的下方會有一個“止”的部首,表示停止的意思。
《弭息》的繁體寫法是「弭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弓的下方有一個“止”的部首,旁邊則會有一點代表聲音的注音符號。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的笑聲漸漸弭息下來。
2. 隻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争端,才能使戰火弭息。
弭止、弭和、息事甯人、息火
止息、平息、消亡
擴大、蔓延、加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