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息,止息。《後漢書·陳蕃傳》:“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羣賊弭息矣。”《宋書·禮志一》:“今戎事弭息,唯此為大。”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南鬥醮詞》:“赦已往之過尤,錫将來之福慶,三災弭息,九厄蠲消。” 王闿運 《儲玟躬傳》:“ 湖南 邊 苗 蠻 界 五嶺 間,民氣震動,以無釁得弭息之。”
“弭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平息、停止或休息,常用于描述紛争、戰亂或情緒的緩和。根據《漢語大詞典》,“弭”本義為停止、消除(如“弭兵”表示停戰),而“息”則指呼吸、休息或止息(如“休息”表示暫停活動),組合後強調一種主動的平息行為,帶有使事物恢複平靜的意味。在古文中,它多用于正式語境,如描述社會動蕩後的安甯或内心情緒的平複。
例如,在《左傳》中,有“弭息幹戈”的用法,指停止戰争以恢複和平。詞源上,“弭”源自弓弩的放松,象征解除緊張;“息”則與生命活動相關,引申為動态的停止。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仍可見其蹤迹,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演變。
來源:《漢語大詞典》
“弭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 xī,其核心含義為平息、止息,多用于描述沖突、災禍或動蕩狀态的停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某種負面狀态(如戰亂、紛争、災禍等)的停止或緩和。例如:
“今戎事弭息,唯此為大。”(《宋書·禮志一》)
“三災弭息,九厄蠲消。”(杜光庭《馬尚書南鬥醮詞》)
語境應用
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強調通過治理或自然消解使局勢恢複平靜。例如:
“湖南邊苗蠻界五嶺間,民氣震動,以無釁得弭息之。”(王闿運《儲玟躬傳》)
“弭息”屬于書面化表達,需注意其古典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文獻原文。
安坦逼匝布袋和尚不可逆超羣拔萃趁拍晨鴈出版物啜誘反事負愆剛铠幹色廣嗣海洋公園杭緞核考狠驕虹蜺黃樓翚構矜貸靜聽矜貞诘屈救急繼轸誇強道會累聖淋潦馬薰名氣耐笃諾已鵬抟鹍運頗失其命維新人亡邦瘁榮望賞家申舒射數石铛世紀爽捷湯散韬藉嗒焉貼運同心一意土化望眼巴巴微踐文獻之家沃潤伍部物俗相幇向裡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