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dant] 鮮綠的;有新鮮植物覆蓋的
雨後,垂柳顯得格外青翠
(1).鮮綠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西望 佷山 諸嶺,重峰疊秀,青翠相臨。” 唐 孟浩然 《重酬李少府見贈》:“還看後凋色,青翠有松筠。”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功德寺》:“寺兩側皆古松,枝柯青翠,蟠屈覆地。”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雖說是冬天,普山普嶺,還是滿眼的青翠。”
(2).借指青山。 唐 劉長卿 《會稽王處士草堂壁畫衡霍諸山》詩:“青翠數千仞,飛來方丈間。”
“青翠”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顔色鮮綠、明亮,多用于形容植物或自然景觀的新鮮生機狀态,如雨後植物因水分充足而顯得格外鮮亮(、)。
文學引申
在古詩詞中,“青翠”有時借代“青山”或自然景色,如唐代劉長卿的詩句“青翠數千仞,飛來方丈間”。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引用,可查看相關詞典或古籍來源。
青翠是形容自然界中的植物顔色或者景色的美麗和充滿生機的詞語,常用來形容綠意盎然、蒼翠宜人的景色。
青字的拆分部首是靑,翠字的拆分部首是羽。青字的總筆畫數為8,翠字的總筆畫數為18。
青字的來源是象形字,原本表示青天、蔚藍色。翠字則是在青字基礎上加上羽部,表示羽毛的顔色。
在繁體字中,青翠的寫法分别為青翠。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青字寫作靑,翠字寫作翆。
1. 山谷間的綠樹青翠欲滴,使人心曠神怡。
2. 春天的花園裡,百花競相開放,五彩斑斓,青翠欲滴。
1. 青春:年輕時期;青草:綠色的草;青山:綠色的山脈。
2. 翠綠:像翠翡或者青翠的綠色;翠竹:顔色翠綠的竹子;翠鳥:羽毛翠綠色的鳥。
綠意盎然、蒼翠、郁郁蔥蔥。
枯黃、凋零、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