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心胸、見識狹隘。《新唐書·陸贽傳》:“所謂小人者,非悉懷險詖以覆邦家也,蓋趨向狹促,以沮議為出衆,自異為不羣,趣小利,昧遠圖,効小信,傷大道爾。”
“狹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心胸或見識狹隘
指人的思想格局小、缺乏包容性,常用于形容性格或眼界局限。例如《新唐書·陸贽傳》中提到“趨向狹促”,即批評目光短淺、計較小利的行為。
空間狹窄擁擠
也可形容物理空間的局促感,如“狹促的屋子”“狹促的鍵盤”等。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現代權威詞典(如漢典)也收錄其雙重含義。需注意語境,避免與“促狹”混淆。
狹促(xiá cù)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空間狹小狹窄或時間緊迫不寬裕的意思。
狹促的部首是犬(狗)字旁,筆畫數為7,犬(4畫)+ 丁(2畫)+ 人(2畫)。
狹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和語音轉變的過程中。狹指狹窄、狹小,促指迫切、緊急。結合在一起,狹促形容空間狹小、局促不寬廣或時間緊迫的狀态。
狹促的繁體字為狹促。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狹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與現代字形相比,古代的寫法變體較多,難以具體确認。
1. 她居住的狹小公寓讓她感到非常狹促。
2. 時間太短,我們必須在狹促的時間裡完成所有任務。
狹窄、狹小、狹隘、狹長、慎狹等。
狹窄、局促、狹小。
寬敞、寬廣、寬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