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并駕。兩車并行。 漢 揚雄 《蜀都賦》:“方轅齊轂,隱軫幽輵。”《文選·張衡<西京賦>》:“冠帶交錯,方轅接軫。” 李周翰 注:“方,并也。”
“方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釋義
該詞原指兩車并行,即“并駕”之意()。其中“方”表示方向,“轅”指古代車前駕牲畜的直木,合起來形容車轅方向相反或并列行駛的狀态。
引申含義
在比喻層面,“方轅”常用來描述人的行為反常、違背常理()。例如形容某人行事與常規邏輯相悖,或群體行動中方向不一緻的情況。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蜀都賦》:“方轅齊轂,隱軫幽輵”,以及張衡《西京賦》:“冠帶交錯,方轅接軫”()。注疏中明确“方”為“并”義,強調并列關系。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評論語境,既可指具體事物的并行狀态,也可抽象表達行為邏輯的異常()。例如:“兩人觀點方轅,難成共識。”
結構特點
作為聯合式成語,“方”與“轅”均為單字表意,通過并列關系強化語義()。這種結構使詞義兼具具象與抽象的雙重解讀空間。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成語辭典。
方轅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四輪車轅”的形狀。
方轅的拆分部首為方(方塊)和轅(車轅),共有8個筆畫。
段落二:來源和繁體字方轅一詞來源于古代傳統的四輪馬車結構。它指的是車轅所采用的四方形狀。
在繁體字中,方轅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方轅」。
段落三:古時候漢字寫法方轅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有多種變體。其中一種常見的變體是“方軒”,意為“四角的拖車”。
另一種變體是“方轍”,指的是車輪四方形狀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
段落四:例句1. 小明修理了車轅,使四輪車的方轅更加堅固。
2. 老農民用傳統的四輪馬車,裝載着方轅。
3. 小溪邊的方轅石吸引了遊客的目光。
段落五: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方形、方塊、轅門、車轅
近義詞:方軒、方轍、四輪車、四角車
反義詞:圓轅、彎轅、彎曲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