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號哭喊;大聲叫喚。語出《詩·大雅·蕩》:“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楚辭·九章·惜誦》:“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漢書·王商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 長安 中大亂。”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 明 李東陽 《中元谒陵遇雨記》:“忽有一隸溺死,衆號呼,相顧皆慘沮無人色。” 茅盾 《子夜》十四:“咬緊了牙齒的嘶叫,裂人心肝的號呼。”
“號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總結來看,“號呼”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學色彩的詞彙,常見于古代及現代漢語書面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楚辭》等文獻原文。
號呼(hǎo hū)的意思是大聲呼喊、喊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號字旁,右邊是口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0畫。
“號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用號角或者大聲喊叫來傳遞信息、向他人發布命令或者呼救。隨着時間的推移,“號呼”逐漸演變為一個用漢字表達的詞語。
“號呼”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寫作「號呼」。
在古代的漢字表記中,號呼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號字旁上面有一個小點,口字旁旁邊還有兩個叫“七日”的小字形,這個形狀被稱為“象形聲旁”,用來表示號角聲的樣子和聲音。
1. 他大聲號呼,希望有人能聽見他的呼救聲。
2. 他們用號角號呼,通知全村人前來開會。
呼嘯、呼喚、喊叫、叫喊。
喊叫、叫喊、大叫、大喊、叫嚣。
安靜、寂靜、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