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唾沫來濕潤。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語出《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南朝 宋 朱廣之 《谘顧道士夷夏論》:“檢其言也,彼我俱遣;尋其旨也,老釋無際。俱遣則濡沫可遣,無際則不負高貴。” 唐 元稹 《酬白學士》詩:“卧轍希濡沫,低顔受頷頤。” 宋 蘇轼 《和王晉卿》:“謂言相濡沫,未足救溝瀆。”
“濡沫”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濡沫”原指泉水幹涸時,魚用唾沫相互濕潤以維持生命,比喻在困境中互相扶持、救助。其核心意義強調微小力量下的共渡難關。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後演化為成語“相濡以沫”,成為描述患難與共的經典表達。
三、用法與延伸
四、注意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詩經》相關解讀)提到“濡沫”可表“浮薄、虛幻”,但此用法較少見且非主流。建議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濡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水花、泡沫。
《濡沫》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由11個筆畫組成。
《濡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于《詩經》中的《東方之日兮》一詩。
《濡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濡沫」。
古時的《濡沫》漢字寫法為「濡沫」,與現代字形相同。
1. 水面上激起了一朵朵濡沫,形成了美麗的水花。
2. 海浪拍打在礁石上,濺起的濡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1. 水濡沫上:指水面上泡沫的形成。
2. 泡沫經濟:指虛假繁榮的經濟現象。
3. 泡沫塑料:一種輕質、氣孔密閉的塑料制品。
1. 水花:指水面上濺起的小水珠。
2. 泡泡:形容泡沫的通俗說法。
實物:指與泡沫相對的實體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