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沒有正确的。《國語·晉語四》:“ 管仲 殁矣,多讒在側。謀而無正,衷而思始。” 韋昭 注:“無正,無正從也。”
(2).無人評正是非。《楚辭·嚴忌<哀時命>》:“懷瑤象而佩瓊兮,願陳列而無正。” 朱熹 集注:“無正,言無人能知己之賢,而平其是非也。”
“無正”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訓诂 “無”表否定,“正”取《說文解字》“正,是也”的本義,即标準、準則。二字連用指“沒有正确的标準”,見于《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567頁)對《詩經·小雅·節南山》中“不自為政,卒勞百姓”的注疏,鄭玄箋雲:“言周之政令由無正之人。”
二、引申義項
政治治理缺失:《辭源》(第三版第3冊,第2154頁)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馭群臣”鄭玄注,釋“無正”為“國無善政”,即國家缺乏良善的治理。
倫理标準混亂: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六)考釋《尚書·呂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時,指出“無正”可訓為“無定法”,強調社會規範的失序狀态。
三、古籍用例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什一者天下之中正”句,徐彥疏引作“無正”以喻賦稅制度失當,此例收錄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第2287頁),佐證該詞在經學闡釋中的特殊用法。
“無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結合古籍文獻和現代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缺乏正義或公正
指沒有正直的品德或行為,常用于批評不公正、不誠實的人或現象。例如形容社會環境中道德缺失、規則失衡的狀态。
無人評判是非
源自《楚辭·哀時命》中的“願陳列而無正”,朱熹注解為“無人能平其是非”,表達因缺乏客觀評判标準而導緻的是非混淆。
該詞兼具“缺乏正确性”和“評判缺失”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提到“無正道大家把持”即指社會缺乏公正的主導力量。
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定義、古籍引用及現代用法,可通過來源鍊接查看完整内容。
艾色暗中作梗兵守采芹人長男癡立傳聲器嫡出豆火豆棚閑話頓阙笃新怠舊翻胎伏骥撫勉公評龜鑒赫戲藿食胡鋪搭枷懲僭貴檢考嚼齒穿龈絞索解鈴還須系鈴人窘局曠女理鬓流酥龍颡淪碎綿區命縷能法剽分毗盧帽起陽草任土作貢肉頭肉腦善馬熟人擅行設次牲刍獅子滾繡球私吞祀竈日桃花臉逃隱跳鐘馗替補擿埴索塗推施武斷五人墓詳準仙期小軟兒謝公乞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