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没有正确的。《国语·晋语四》:“ 管仲 殁矣,多谗在侧。谋而无正,衷而思始。” 韦昭 注:“无正,无正从也。”
(2).无人评正是非。《楚辞·严忌<哀时命>》:“怀瑶象而佩琼兮,愿陈列而无正。” 朱熹 集注:“无正,言无人能知己之贤,而平其是非也。”
“无正”是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训诂 “无”表否定,“正”取《说文解字》“正,是也”的本义,即标准、准则。二字连用指“没有正确的标准”,见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册,第567页)对《诗经·小雅·节南山》中“不自为政,卒劳百姓”的注疏,郑玄笺云:“言周之政令由无正之人。”
二、引申义项
政治治理缺失:《辞源》(第三版第3册,第2154页)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郑玄注,释“无正”为“国无善政”,即国家缺乏良善的治理。
伦理标准混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考释《尚书·吕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时,指出“无正”可训为“无定法”,强调社会规范的失序状态。
三、古籍用例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什一者天下之中正”句,徐彦疏引作“无正”以喻赋税制度失当,此例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287页),佐证该词在经学阐释中的特殊用法。
“无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用法,具体解释如下:
缺乏正义或公正
指没有正直的品德或行为,常用于批评不公正、不诚实的人或现象。例如形容社会环境中道德缺失、规则失衡的状态。
无人评判是非
源自《楚辞·哀时命》中的“愿陈列而无正”,朱熹注解为“无人能平其是非”,表达因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而导致的是非混淆。
该词兼具“缺乏正确性”和“评判缺失”双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提到“无正道大家把持”即指社会缺乏公正的主导力量。
以上解析综合了词典定义、古籍引用及现代用法,可通过来源链接查看完整内容。
崩荡便溺便便部填参学畅销书赤十字会冲冠怒发楮帛单糖弹指之间第馆堆聚丰露凤膺忿懑服炼附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工料鬼主滚牌郭泰巾海狶含冰茹蘗寒燎好行小惠荷宠黑凛凛龢鹊鸿荒洪荒之力慧根恢胎积毁销骨寂若死灰两刃矛鸾飞凤舞马袿蔓词麻绦慕悦炮眼浅子清疆软拍拍三尺烧角文书生申生物学十二时慢水伯书迹署书黍铢佗乡瓦屋委献温差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