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頓缺乏。《宋書·蔡興宗傳》:“加老罷私門,兵力頓闕,雖有其意,事亦無從。”
頓阙
指事物突然中斷或缺失的狀态,多用于描述時間、行為或事物的連續性遭到破壞。該詞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及學術讨論中仍有出現。
中斷與缺失
“頓”指停頓、中止,“阙”同“缺”,表示空缺。二字組合強調連續性突然斷裂造成的缺失狀态。
例: “人事頓阙,功業中衰。”(《宋書·禮志》)
時間或行為的戛然而止
特指計劃、行動因意外因素被迫中止,含遺憾意味。
例: “流離困苦中,學業頓阙。”(清人文集)
甲骨文從“屯”(草木初生)、“頁”(人頭),表叩首至地動作,引申為停頓。《說文解字》:“頓,下首也。”
本義為宮門兩側高台,後借指缺失。《說文解字》:“阙,門觀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空缺。”
二字合成後,詞義側重“中斷導緻的空缺”。
《宋書·禮志一》:
“自漢末剝亂,舊章頓阙。”
(釋義:漢代禮樂制度因戰亂中斷缺失。)
《南齊書·文學傳論》:
“典谟頓阙,風謠罕紀。”
(釋義:經典文獻散佚,民間歌謠少有記載。)
詞語 | 側重方向 | 差異點 |
---|---|---|
頓阙 | 連續性突然斷裂 | 書面性強,含遺憾意味 |
中斷 | 行為或過程停止 | 通用詞,中性表述 |
缺失 | 事物本身不完整 | 強調靜态狀态,非動态中斷 |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卷12,頁389】:“頓阙:中斷缺失。”
商務印書館,2014年。
【頁321】:“頓阙:中止空缺。”
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解析“頓”“阙”字源演變)
注:因“頓阙”屬生僻詞,現代語境建議優先選用“中斷”“缺失”等通用詞,特殊修辭或學術研究時可保留原詞。
“頓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頓阙(拼音:dùn quē/què)指困頓缺乏,多用于描述資源、人力或物質上的短缺狀态。例如《宋書·蔡興宗傳》中“兵力頓阙”即指軍事力量的匮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文學引申義,建議查閱《宋書》原文或專業辭書。
八威淳化醇味當務之急刀麻登留丁敬對耦轭束放大紙非道飛梁肥缺非職奉祭風雨如盤乖遠規重矩疊雇傭勞動號角橫跨華箋緩決護邊貨包将略解角極美口耳之學拉鎖子良規蟒虺麪黏杪杪迷胡辟辟輕取讓步人情恟恟宂重三平少陽設變蛇鱗蛇涎十八變恃性說頭兒送盤危柯僞缪文質彬彬五惡趣無可那無可置喙鄉巴佬淆亂視聽歇店屟屣淅溜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