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獅子滾繡毬”。一種民間舞蹈。通常是兩人合扮獅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獅子。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仙佛》:“《江西大志》:﹝ 明 ﹞ 嘉靖 時,燒造瓷器,所畫有搶龍珠、獅子滾繡毬、八仙過海等名。” 朱劍 《青石堡》引子:“另外,還有舞龍燈,挑花擔,獅子滾繡球;那場景,那氣派,真不亞于城裡的大戲院。” 冰心 《我的學生》:“以後的三年裡,她如同獅子滾繡球一般,無一時不活動,無一時不是使出渾身解數的在活動。”
“獅子滾繡球”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起源與表演形式
源于南北朝時期名将宗悫用獅子面具威懾敵軍的典故,後演變為民間舞蹈。表演通常由兩人合扮獅子(多為男性),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獅子,動作包括翻滾、撲跳等,展現喜慶氛圍。
文化象征
獅子被視為瑞獸,繡球象征吉祥,舞蹈蘊含驅邪納福的寓意,常用于節慶活動。
構圖與寓意
圖案由雙獅戲繡球構成,象征喜慶、好運和繁衍(民間傳說雌雄獅戲球可産子)。常見于年畫、建築裝飾、服飾紋樣等,表達“好事成雙”的願景。
衍生應用
該主題還被用于菜式命名(如魚類菜肴)、郵票設計等,體現文化滲透性。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形容無意義的紛争或刻意制造事端”,但此用法較少見,且與主流文化寓意存在差異。需注意語境區分,避免混淆。
該詞的核心内涵圍繞吉祥文化展開,舞蹈與圖案均以驅災迎福為目的,而負面比喻義可能為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獅子滾繡球》是指獅子在玩耍時滾動着一顆繡球的典故。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行動中翻來覆去地不知所措,沒有明确的目标或方向。
《獅子滾繡球》的拆分部首為“犭”、“玉”,其中“犭”是獨立部首,表示與“狗”相關的事物;“玉”是偏旁部首,表示和“玉石”相關的事物。
《獅子滾繡球》的總筆畫數為24畫。
在繁體字中,《獅子滾繡球》的書寫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由于漢字的演變,對應《獅子滾繡球》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幾乎所有的寫法都可以歸結為獅子滾動和滾動的繡球的意思。
1. 他做事總是像獅子滾繡球,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又做那個。
2. 這個項目的管理一度像獅子滾繡球一樣,沒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組詞:獅子舞、滾動、繡球。
近義詞:不知所措、東張西望。
反義詞:目标明确、有章可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