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牲畜。語本《孟子·告子上》:“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趙岐 注:“草牲曰芻。” 南朝 梁 蕭子雲 《雅樂歌·需雅》:“蒸民乃粒有牲芻,自 衛 反 魯 删《詩》《書》。”
“牲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牲刍(shēng chú)指牲畜,具體指代用于祭祀或日常飼養的動物,如牛、羊、豬等。該詞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理義之悅我心猶刍豢之悅我口”,趙岐注解為“草牲曰刍”,即用草喂養的牲畜稱為“刍”。
南朝梁蕭子雲在《雅樂歌·需雅》中曾用此詞:“烝民乃粒有牲刍”,意為百姓以牲畜為食糧,側面反映古代農耕社會的生活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研究或曆史文本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南朝相關詩文。
《牲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供祭祀的動物和飼料。
《牲刍》的拆分部首為牛部和刀部,拆分筆畫為牛部6畫,刀部2畫。
《牲刍》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犧牲儀式,用于祭祀的動物和飼料。
繁體字為「牲芻」,采用了傳統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牲刍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形态仍然是由牛部和刀部組成。
1. 祭祀活動中,需要準備一些牲刍作為祭品。
2. 農民在農場飼養牲畜所需要的刍草就是牲刍。
1. 牲畜:指飼養用于牲肉和勞作的動物。
2. 刍草:指飼養牲畜時的草料。
3. 牲口:指用于耕作或各種勞動的牲畜。
近義詞:祭品、獻祭
反義詞:野生動物、不育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