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汪古部的意思、汪古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汪古部的解釋

古族名。又稱 雍古 、 王孤 等。來源于 沙沱突厥 。 遼 金 時遊牧于今 内蒙古自治區 大青山 以北地帶,先後屬 遼 金 ,為 金 守護邊壕。鄰近 漢 族,文化較高。統治階層信景教。 宋 元 人稱為 白鞑靼 。十三世紀初, 成吉思汗 統一各部時,并入 蒙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汪古部(又稱“汪古惕”“雍古”),是中國金元時期活躍于陰山以北地區的部族名稱,屬突厥語族。其名可能源于突厥語“Onggut”(意為“防禦者”),因長期為金朝戍守界壕(金長城)而得名。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詞源與族屬

汪古部屬突厥語族,部分學者認為其與回鹘或沙陀突厥存在淵源。金元之際,該部遊牧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區,是溝通蒙古高原與中原的重要紐帶。其名稱首次見于《遼史》,元代文獻多稱“汪古”或“雍古”。


二、曆史沿革

  1. 金朝屬部

    汪古部為金朝守護北部界壕,抵禦蒙古諸部,首領世襲“北平王”爵位。其首領阿剌兀思惕吉忽裡于1203年歸附成吉思汗,被授予“五千戶”。

  2. 蒙元時期

    汪古部與黃金家族聯姻緊密,如阿剌兀思之孫孛要合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别吉。元朝建立後,汪古領主世襲“高唐王”“趙王”,統領“汪古萬戶”,駐守德甯路(今内蒙古達茂旗)。


三、社會與文化


四、族源争議

學界對汪古族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1. 突厥回鹘說:據《元史·阿剌兀思惕吉忽裡傳》,其先為“沙陀雁門節度”後裔,部分學者認為屬西突厥别部。
  2. 鞑靼混成說:拉施特《史集》記載汪古屬“達怛九姓”之一,可能與室韋-鞑靼族群融合有關。

五、後世影響

汪古部在元代政治地位顯赫,後逐漸融入蒙古族。其景教傳統對元代也裡可溫教(基督教)傳播影響深遠,現存敖倫蘇木古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 周清澍《汪古部的族源與族屬》,載《元蒙史劄》,内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元史·阿剌兀思惕吉忽裡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蓋山林《陰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考述汪古部遺迹與碑刻)。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敖倫蘇木古城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汪古部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部族,其曆史演變和文化特征如下:

1. 名稱與族源
汪古部又稱雍古、王孤、甕古等,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守衛金朝邊牆(蒙古語稱“unkuh”)得名;二是源自沙陀突厥,後融合回鹘、沙陀等中亞部族。其族源複雜,包含突厥、回鹘等成分,遼金時期被稱為“白鞑靼”,以區别于其他蒙古部落。

2. 地理與活動範圍
主要活動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區,中心位于黑水(今達茂旗艾不蓋河)附近的按打堡子。遼金時期為金朝守護邊壕,駐守長城北段防禦蒙古。

3. 曆史發展

4. 文化與信仰
汪古部信奉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保留突厥語習俗,與蒙古人在容貌和風俗上有明顯差異。其文化受漢、回鹘等影響,部分成員通曉多種語言,在金元時期政治外交中發揮橋梁作用。

5. 姓氏演變
部分汪古部人漢化後以“汪”為姓,遼東遺民則改稱汪古氏,後逐漸融入其他民族。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權威史料及辭書解釋,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百科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根廷兵艦朝靴逞忿湊合打恭作揖丹飙誕授打嘴巴電刑拂汨毫不介意和藹近人黑價白日橫畔慧德渾博江勢踐修堿鹽濟河焚舟糾發寇亂曠如寬恕良猷斂手鍊條厲兵粟馬林僧屢舞母權制孃孃前對秋徑镕化三親三酳沙堤善法堂苫席沙塔石奁施設嗜欲水氣司聲歲貢台相天錫梯沖投擿脫缪衛星導航賢豆相比香芳小範老子西幹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