毚兔的意思、毚兔的詳細解釋
毚兔的解釋
(1).狡兔,大兔。《詩·小雅·巧言》:“躍躍毚兔。” 毛 傳:“毚兔,狡兔也。” 孔穎達 疏:“《倉頡解詁》:‘毚,大兔也。’大兔必狡猾,又謂之狡兔。” 漢 張衡 《西京賦》:“毚兔聯猭,陵巒超壑。”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一:“伐木清江湄,設罝守毚兔。”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詩:“箭落皂雕毚兔避,句傳炎海鰐魚驚。”
(2).一種類鼠的小兔。 清 陸楣 《征西紀略》:“十八日抵 噶裡 ,從者獵得毚兔四五,大如鼠,頭似兔,尾則類鼠,細毛黑白色,足有長短,跳躍甚捷,犬不能獲,惟網可得,皮可為裘。”
詞語分解
- 毚的解釋 毚 á 狡猾:毚兔(狡猾的兔子)。 貪:“何毚欲之有?” 古代農具;也作兵器,後作“鑱”。 筆畫數:; 部首:比; 筆順編號:
- 兔的解釋 兔 ù 哺乳動物,耳長,尾短,上唇中間裂開,後肢較長,跑得快:兔子。兔脫(迅速地逃走)。兔毫筆。兔起鹘落(“鹘”,打獵用的猛禽。兔子才起來而鹘已經撲下去,喻動作敏捷。亦喻作書畫或寫文章下筆迅捷)。 古
專業解析
“毚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
- 毚 (chán):本義指狡猾、狡詐。《說文解字》釋為“狡兔也”,意指狡猾的兔子。引申為巧佞、讒言。
- 兔 (tù):指兔子,一種哺乳動物。
- 合義:“毚兔”即指“狡猾的兔子”。在古代文獻中,常以狡兔的機敏、善于逃避獵人追捕的特性,比喻人的奸猾、詭詐或難以捉摸。
-
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 《詩經·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這是“毚兔”最著名的出處。詩句字面意思是“蹦蹦跳跳的狡兔,遇到獵狗就被捉住”。這裡用“毚兔”比喻進讒言的奸佞小人,最終難逃懲罰。此例奠定了“毚兔”常用于比喻奸邪、讒佞之人的基礎。
- 《戰國策·齊策三》:“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此處的“狡兔”與“毚兔”含義相通,強調其善于營造藏身之所以求自保的狡猾特性。
- 引申義:基于以上經典用例,“毚兔”一詞在後世文學和評論中,常用來:
- 比喻奸詐狡猾、善于鑽營或逃避責任的人。
- 指代讒言惑主、搬弄是非的小人。
- 形容事物或情況難以捉摸、變化多端。
“毚兔”本指狡猾的兔子,源自《詩經·小雅·巧言》。因其在典籍中被用來比喻進讒言的奸佞小人(“躍躍毚兔,遇犬獲之”),故其核心含義引申為指代奸邪、狡詐、善于讒毀他人或逃避責任的人或事物。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古典文學和評論性文字中。
參考來源:
- 字義解析主要依據《說文解字》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義。
- 典籍用例及引申義解析基于《詩經·小雅·巧言》原文及其曆代注疏(如《毛詩正義》),以及《戰國策·齊策三》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毚兔”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因不同文獻和語境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狡兔或大兔:
根據《詩經·小雅·巧言》等文獻記載,“毚兔”常指狡猾或體型較大的兔子。例如《西京賦》中“毚兔聯猭”即形容狡兔跳躍的場景。
- 類鼠的小兔:
清代陸楣《征西紀略》提到一種“頭似兔,尾類鼠”的小型兔類動物,可能指特定地域的兔種。
2.成語用法(需謹慎參考)
有資料提到“毚兔”作為成語時發音為chān tù,意為“兩隻兔子互相追逐”,比喻雙方激烈競争或互不相讓。但此解釋僅見于個别來源,權威古籍中未見類似用法,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3.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 《詩經》《西京賦》等經典文獻均用“毚兔”形容兔子的敏捷或狡猾特性。
- 商代青銅器“雙兔車軎”的注釋中也提到“毚兔”,印證其作為狡兔的古代釋義。
4.争議與補充
- 發音差異:多數文獻标注讀音為chán tù,但個别來源(如查字典)标注為chān tù,可能存在方言或訛變。
- 動物分類:關于“類鼠小兔”的描述,可能涉及古代對兔形目動物的籠統分類,需結合生物學考證。
“毚兔”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流含義為“狡兔”,次要含義指某種小型兔類。成語用法建議謹慎使用,優先參考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闇鳥百賦百年之柄百子池蚌殼焙粉鞭不及腹碧襕犦矟巉嶻淳勁麤重大衆生活丁父憂督鎮告行割臂盟公關門落闩還贈皓樂齁寝奸路絜白櫑葛遼繞立地嫠獨禮三本落實門插管盟好鳴世辇車鰟鮍剽模潛穴清乂窮途之哭曲城屈居如入無人之境三青蔓三香讪聲社會教育生栾生字食例石榴裙時雝耍牌子棠鐵問當蓊茂問辠無戲五藏小垂手蟹行書細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