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錢币,以百數為一百者謂之足陌,不足百數作為一百者謂之“省陌”。陌,借作“百”。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用錢之法,自 五代 以來以七十七為百,謂之省陌。”《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 章 ( 王章 )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省陌。” 胡三省 注:“ 唐 皇甫鎛 為墊錢法,至 昭宗 時乃定八十為陌。”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唐 末以八十為陌, 漢隱帝 時, 王章 又減三錢,始有省陌之名。”
"省陌"是宋代貨币流通中的特殊計量術語,指不足标準錢數的短陌現象。該詞由"省"(減省)與"陌"(百錢單位)複合構成,特指官方認定的七十七文當百文的折算标準。據《中國曆史大辭典·宋史卷》記載,這種制度始于五代後漢,至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定為全國通行的法定折算率。
從經濟史角度分析,"省陌"制度包含三個核心特征:一是官方通過《慶曆編敕》确立的77%折現率,形成"官用皆以七十七為百"的財政結算體系;二是與民間"市陌"形成二元貨币流通機制,商賈交易多采用更低折現率;三是具有賦稅調節功能,官府征收賦稅時按省陌計量可增加實際收入。這種貨币折損制度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中鑄币供給不足與流通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
詞義演變方面,《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在元代文獻中仍有使用痕迹,但隨紙币"交子"的普及逐漸退出曆史舞台。現代經濟史研究中,"省陌"常作為分析唐宋貨币財政體系的重要标本。
(參考來源: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2.《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省陌”是中國古代貨币流通中的一種特殊計算方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錢币實際數量不足一百文,但仍按一百文使用。與之相對的是“足陌”(實際足額一百文)。例如,宋代以77文當100文使用,稱為“省陌”。
曆史背景
别稱與關聯概念
省陌亦被稱為“省錢”,而“陌”本身是“百”的借字。唐代曾以80文為陌(稱“短陌”),五代後比例進一步降低。
實際應用舉例
若一筆交易标價“省陌百文”,實際支付僅需77文(以五代标準),這種制度緩解了銅錢短缺問題,但也導緻民間經濟計算複雜化。
省陌是古代為解決貨币不足而推行的變通政策,通過官方規定不足額錢币的等價功能,維持經濟流通,反映了古代貨币制度的靈活性。
膀光北馬陛枑殡埋踣河藏否草薙巢軒純氣盯住凍合頓肅二柄煩惵漨浡貴陰賤璧含畜痕瑕火把膠加蕉麻記恚計蒙即墨牛救護站浚濑開卷課講襕裙躐行馬後礮慢曲面揚幎曆南匈奴褭朶棚籍樸雅乾冷凄飈騎官衢塗诎膝宂職撒吣啬氣少陵奢費深曉書賈死手素交讨歡往甯翫賞溫信五勞誤傷物資謝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