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錢币,以百數為一百者謂之足陌,不足百數作為一百者謂之“省陌”。陌,借作“百”。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用錢之法,自 五代 以來以七十七為百,謂之省陌。”《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 章 ( 王章 )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省陌。” 胡三省 注:“ 唐 皇甫鎛 為墊錢法,至 昭宗 時乃定八十為陌。”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唐 末以八十為陌, 漢隱帝 時, 王章 又減三錢,始有省陌之名。”
“省陌”是中國古代貨币流通中的一種特殊計算方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錢币實際數量不足一百文,但仍按一百文使用。與之相對的是“足陌”(實際足額一百文)。例如,宋代以77文當100文使用,稱為“省陌”。
曆史背景
别稱與關聯概念
省陌亦被稱為“省錢”,而“陌”本身是“百”的借字。唐代曾以80文為陌(稱“短陌”),五代後比例進一步降低。
實際應用舉例
若一筆交易标價“省陌百文”,實際支付僅需77文(以五代标準),這種制度緩解了銅錢短缺問題,但也導緻民間經濟計算複雜化。
省陌是古代為解決貨币不足而推行的變通政策,通過官方規定不足額錢币的等價功能,維持經濟流通,反映了古代貨币制度的靈活性。
《省陌》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節省資源、減少浪費”。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省”意為節省、減少,而“陌”指浪費、揮霍。
《省陌》的部首是“⺲”(疒),它位于漢字的左側。而它的總共包含9個筆畫。
《省陌》是一詞新造的詞語,沒有明确的來源。同時,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省墨」。
在古代,漢字《省陌》曾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個常見的寫法是「秔陌」,其中的“秔”意為極少量,引申為稀少、節省。
1. 他習慣于生活簡單而節儉,總是努力做到《省陌》。
2. 這家公司通過優化流程,成功實現了《省陌》,大大提高了效益。
與《省陌》相關的組詞有:節約、節流、簡化、減少、精簡等。
與《省陌》近義的詞語有:節儉、勤儉、節約、節流等。
與《省陌》反義的詞語有:揮霍、浪費、奢侈、鋪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