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踐阼的意思、踐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踐阼的解釋

(1).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寝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 孔穎達 疏:“踐,履也;阼,主人階也。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雲踐阼也。”

(2).亦作“ 踐胙 ”、“ 踐祚 ”。即位;登基。《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恐天下聞 武王 崩而畔, 周公 乃踐阼代 成王 攝行政當國。”《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于東土,厥功章然。”《晉書·劉頌傳》:“ 武帝 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訟。”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是歲,嗣天子踐祚而理。”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及 仁宗 晏駕,皇子踐阼,賞定策之功,以 韓公 為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 載垣 等身膺顧命,我皇上沖齡踐阼,未能同心襄贊,竟敢跋扈不臣,其罪大惡極,莫此為甚。”《清史稿·聖祖紀三》:“朕八齡踐祚,在位五十餘年,今年近七旬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踐阼(jiàn zuò)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的禮儀術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涉及君主即位或主持重要儀式的行為。其詳細釋義如下:

  1. 字義解析

    “踐”意為“登臨、履行”,“阼”指古代宮殿大堂前東側的台階。古代禮儀中,東階(阼階)為主位,是主人迎接賓客或舉行儀式時站立的位置,象征權力與責任的核心區域。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新君即位時登上阼階,正式接受君主身份。《禮記·曲禮下》載:“踐阼,臨祭祀。”即君主登階主祭,标志統治權的确立。
    • 引申義:泛指帝王登基或主持國家重大典禮,如祭祀、朝會等,體現君權神授的合法性。據《史記·孝文本紀》記載:“辛亥,皇帝即阼”,記錄了漢文帝即位場景。
  3. 文獻例證

    • 《儀禮·士冠禮》:“嫡子冠于阼。” 說明阼階在宗法制度中代表嫡系繼承的權威性。
    • 《漢書·文帝紀》:“皇帝即阼,赦天下。” 印證踐阼作為帝王登基的正式表述。
  4. 現代學術解讀

    現代研究認為,“踐阼”不僅體現空間儀式(登階),更蘊含權力交接的合法性建構。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詞濃縮了古代禮制中“位”與“權”的統一性(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

    文化史學者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分析,儒家思想強調“正名”,踐阼儀式正是“君君臣臣”禮法秩序的物質化呈現(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5. 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當代語境中,“踐阼”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典文學領域,不再用于描述現代政治活動。但在文化傳承中,其象征意義仍被引用,如比喻重要職務的就任或責任的承擔。


權威參考文獻(基于經典學術著作,未提供無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踐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意義:指古代帝王或主人走上阼階主位的行為。古代廟堂或殿堂前有東西兩階,主階位于東側,稱為“阼階”。帝王或主人在重要儀式中需從東階登臨主位,象征權力與地位的正式确立。

    • 例證:《禮記·曲禮下》記載“踐阼,臨祭祀”,孔穎達疏解釋為“履主階行事”,即通過登階完成祭祀儀式。
  2. 引申意義:特指帝王即位、登基。古代皇帝登基時需行“踐阼”之禮,因此該詞逐漸成為“即位”的代稱,亦寫作“踐祚”“踐胙”。

    • 例證:《史記·魯周公世家》提到“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即周公代替成王執政。

二、擴展解析

三、注意事項

總結來看,“踐阼”既是具體禮儀動作,又是政權更疊的象征,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按籍邊框冰魂素魄不揚慘白常計蟬清宸傳馳襲蟲魚除夕詞牒從初石谷德意志帝國番宿風風雅雅佛國黻文鋼結構幹文車關公鬼蛾锢滞混球兒砉劃豁然确斯鹄纓頰適忌褊節紀筋度靜躬計然之術絕妙窠巢浪愁雷氏劍涼沙鬣鬁零用賬犂牛騾子營棉袍子南山豹平緑千年潤窮晝氣歇驅羊舊節潤濕桑乾沙隄傷風遂功歪派微尰銜夢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