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的意思、武漢會戰的詳細解釋
武漢會戰的解釋
又稱“武漢保衛戰”。1938年7月,日軍華中派遣軍集中兵力約二十五萬人,分五路沿長江南北兩岸和大别山北麓,合圍武漢。蔣
6*介
6*石指揮第五、第九戰區約一百萬人抗擊。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予日軍以重創。10月下旬,在日軍重兵進攻下,蔣
6*介
6*石下令放棄武漢。
詞語分解
- 武漢的解釋 市名。湖北省省會。轄武昌、漢陽、黃陂、新洲四縣。市區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合并組成。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和漢水彙合處,面積,平方公裡,市區,平方公裡,人口萬,市區萬。鋼鐵、機械、造船、紡織等工業發
- 會戰的解釋 ∶兩軍各集結強大主力,以一決勝負的戰役 ∶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會戰海河工地詳細解釋.敵對雙方主力在一定地區和時間内進行的決戰。《戰國策·韓策一》:“ 山 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 秦 人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武漢會戰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争時期(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及周邊地區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大規模防禦戰役,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關鍵信息解析:
一、背景與意義
- 戰略地位:武漢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國民政府臨時駐地),日軍企圖通過占領武漢迫使中國屈服,實現“速戰速決”。
- 戰役目标:中方旨在通過持久防禦戰消耗日軍有生力量,打破其進攻節奏;日方則試圖通過占領武漢切斷中國南北聯繫。
二、時間與規模
- 時間跨度:1938年6月11日(日軍進攻安慶)至10月27日(中國軍隊撤出武漢),曆時4個半月。
- 參戰兵力:中日雙方共投入約140萬兵力,日軍約35萬,中國軍隊超100萬,是抗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三、戰役經過
- 外圍防禦階段:
中國軍隊依托大别山、長江沿岸等地理優勢,在安徽、江西、河南等地展開阻擊,包括南浔路戰役、富金山戰役等,成功延緩日軍推進。
- 城市攻防階段:
10月進入武漢城區後,雙方爆發激烈巷戰,中國軍民以“堅城抗戰”策略殊死抵抗,最終為保存實力主動撤離。
四、結果與影響
- 直接結果:武漢失守,但日軍傷亡約25萬人(中方傷亡40餘萬),未能實現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目标。
- 戰略轉折:戰役後抗日戰争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因戰線過長、資源消耗嚴重,攻勢顯著減弱。
五、曆史評價
此戰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抗戰決心的重要體現,毛澤東評價其“使敵人由進攻轉為保守,我方由防禦轉為反攻”,為後續持久戰奠定基礎。
如需查看完整戰役序列或指揮官名錄,可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指抗日戰争時期,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軍在武漢地區進行的一場重要戰役。該詞的意思是指在武漢地區展開的決定性戰鬥。
詞義拆分
武漢會戰的拆分部首是“歹”、“一”、“一”,拆分筆畫數是8畫。
來源
武漢會戰這個詞來源于抗日戰争時期,當時武漢是中國抗日戰争的重要戰略據點,日本侵略軍對武漢展開了一系列的進攻和圍困行動。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戰,最終成功守住了武漢,使得日軍的進攻受到了巨大的阻擊。因此,這場戰鬥成為了中國抗戰的一個标志性事件,被稱為“武漢會戰”。
繁體寫法
武漢會戰的繁體寫法為「武漢會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武漢會戰」這個詞,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武」字可能會寫成「戊」字,「漢」字可能會寫成「漢」字,而「會」字可能會寫成「會」字,以及「戰」字可能會寫成「戰」字。
例句
在抗日戰争期間,中國人民用力捍衛武漢,參與了激烈的武漢會戰。
組詞
武漢、會戰
近義詞
抗日戰争、武漢戰役
反義詞
和平、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