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 漢 班固 《白6*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陳書·高祖紀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
(2).引申為天地。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忽萬載而不恤,周無疆於太素。”
(3).樸素,質樸。《淮南子·俶真訓》:“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漢 班固 《幽通賦》:“皓爾太素,曷渝色兮。” 漢 班固 《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禦。”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問紈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太素漢語 快速查詢。
“太素”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最原始物質
在道家宇宙觀中,“太素”代表物質形成的初始階段,與“太易”“太初”“太始”并稱先天五太。《列子·天瑞》提到“太素者,質之始也”, 即宇宙演化到此時,物質(質)開始形成但尚未分離出具體形态,屬于“氣形質具而未相離”的混沌狀态()。
宇宙演化階段
代指天地
部分文獻将“太素”引申為天地初分的狀态,如《列子》稱其“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
象征樸素
在文學語境中,“太素”常指質樸無華,如班固《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強調去除繁飾、返璞歸真()。
“素”本義為白色絲織品(《說文解字》),故“太素”字面可解作“太白”,後引申為純粹樸素()。
在中醫典籍中,“太素”特指《黃帝内經太素》,是現存最早的《内經》分類注釋本()。
以上内容綜合自《列子》《淮南子》等古籍及權威辭書解釋,如需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搜索來源。
太素這個詞在漢語中意思非常廣泛,一般指代以清純、純潔、無瑕疵為特征的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或者物品的質量,常常用來表達對純淨、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渴望。
太素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太”和“米”,其中“太”作為部首,字形可以表示巨大、偉大等含義;而“米”是一個代表植物的部首,表示與糧食、稻谷等有關。總的來說,太素的字意是美好和純潔。
太素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8個,其中“太”有4畫,“素”有4畫。
太素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經典文獻《尚書》中,被視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經典中,太素被描述為臣子對君主刻骨銘心、忠誠潔白的美德。
太素的繁體字是「太素」。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太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太素在古時候的具體漢字寫法。
1. 她的心靈是那樣的太素,沒有任何污染。
2. 這幅畫展現了大自然的太素之美。
1. 太素衣:指代質地純潔,沒有瑕疵的衣物。
2. 太素心靈:形容一個人内心純潔無私。
1. 純潔
2. 清白
1. 污濁
2. 肮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