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羹飯的意思、燒羹飯的詳細解釋
燒羹飯的解釋
指祭祀祖先。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二:“俗呼祀先曰燒羹飯,祀神曰燒紙馬,蓋猶本 元 人語。”參見“ 燒飯 ”。
詞語分解
- 燒的解釋 燒 (燒) ā 使東西着火:焚燒。燃燒。燒灼。燒毀。 用火或發熱的東西使物品受熱起變化:燒水。燒飯。燒磚。燒焊。燒藍。燒料。 一種烹饪方法:燒茄子。燒雞。 體溫增高:發燒。退燒。 經烘烤制成的餅:燒餅
- 羹飯的解釋 .羹湯和飯。《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紫骝馬歌辭》:“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唐 韓愈 《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特指祭奠死者的飯菜。《水浒傳》第二六回:“ 武松 叫士兵去
專業解析
燒羹飯是吳語方言區(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蘇南部、浙江等地)特有的一種傳統祭祀習俗,指在特定節日或忌日,為已故親人準備飯菜、焚化紙錢進行祭奠的儀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供奉食物和焚燒祭品的方式,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孝敬,祈求祖先庇佑後代。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語言學釋義
“燒羹飯”為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 燒:指焚燒紙錢、錫箔等冥器,是祭祀中溝通陰陽的重要環節。
- 羹飯:古漢語中“羹”指濃湯或菜肴,“飯”指主食,合稱即代表供奉的飯菜祭品。在吳語中,“羹飯”特指祭祖時準備的酒食。
該詞體現了“物質供奉(羹飯)+儀式行為(燒)”的祭祀邏輯,凸顯了江南地區“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文化觀念 。
二、民俗儀式内容
根據民俗學者記錄,傳統“燒羹飯”包含以下核心環節:
- 設供桌:于家中正廳或祠堂擺放祖先牌位,陳列魚、肉、蔬菜、米飯、糕點等菜肴(需為單數),并置酒杯、筷子。
- 焚香祭拜:家屬按輩分依次叩拜,邀請祖先“享用”羹飯。
- 焚燒祭品:在戶外焚燒紙錢、元寶、紙衣等,象征向亡者輸送財物。
- 潑灑祭酒:将杯中酒灑于地面,完成供奉儀式。
儀式多集中于清明、中元節、冬至及先人忌日,部分家庭保留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燒羹飯”的舊俗 。
三、文化内涵與社會功能
- 孝道傳承:通過周期性祭祀強化家族血緣紐帶,體現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
- 靈魂信仰:反映民間對靈魂不滅的認知,認為亡者需後代供養以在陰間安居。
- 社區認同:集體祭祀活動(如清明墓祭)維系地方宗族關系,促進文化認同。
據《中國民俗大系·江蘇卷》記載,蘇南地區“燒羹飯”儀式中保留的“三跪九叩”“奠酒三巡”等古禮,實為唐宋祭儀的活态遺存 。
四、現代演變與保護
隨着城市化進程,完整“燒羹飯”儀式多見于鄉村及老年群體。當代演變表現為:
- 簡化供品(如以鮮花替代部分食物)
- 集中至公墓焚燒祭品
- 年輕一代更傾向網絡祭奠
該習俗于2011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部分社區通過文化講座、儀式展演推動傳承 。
參考資料
- 吳語方言詞典編纂組.《吳方言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8: 第287頁.
-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江南民間祭祀儀式研究》專題網頁(訪問于2025年)
- 陶思炎.《中國民俗大系·江蘇卷》.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4: 第211-215頁.
-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公示名錄(文化部備案編號:Ⅹ-49)
網絡擴展解釋
“燒羹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意義與祭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燒羹飯(拼音:shāo gēng fàn)主要指祭祀祖先的儀式,常見于中國民間傳統習俗。這一行為通過準備特定食物(如羹、飯等)并焚燒紙錢,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
2.曆史來源
-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顧張思的《土風錄》,書中提到“俗呼祀先曰燒羹飯,祀神曰燒紙馬”,說明其與元代以來的祭祀文化有關。
- “燒飯”在古代指祭祀時焚燒祭品的行為,而“羹飯”則特指供奉祖先的飯菜,後逐漸演變為冬至等節日的祭祀統稱。
3.習俗背景
- 傳統習俗中,“羹飯”最初由糯米、菜肴等制成,用于祭祀時供奉祖先,後擴展為泛指祭祀用的飯菜。
- 部分地區将祭祀祖先與祭祀神靈區分,如“燒羹飯”專指祭祖,“燒紙馬”則用于祭神。
4.其他解釋
-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燒羹飯”可形容做事細緻認真,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燒羹飯”主要作為傳統祭祀活動的代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土風錄》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鳌頭獨占殡宮斃死閉歇補稅長短星朝甯貸施冬藏垛口餓虎饑鷹返舍馮翊分析與綜合覆校幹幹翼翼高揭乖張光被管絲龜背錦姑奶奶和昶蘅臯忽漫渾頭渾腦家第咎省镌切劇人廊檐兩湖書院騾驢蔓蔓日茂耄耋儗不于倫匿光棄瑕叡作撒婁神雞童十六天魔授賞熟谙説徹四不拗六淘析騰牒貼現痛哭流涕外施宛爾甕罂無産階級五等無所不通霞采霞花瑕棄新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