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燒的意思、劫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燒的解釋

亦作“刧燒”。佛教謂世界毀滅時大火燃燒至二禅天。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三:“經雲:‘天地大刧将盡,則刧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燒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源于梵語“kalpa”,指代佛教宇宙觀中世界毀滅時的劫末大火。《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佛教謂世界毀滅時的大火”,這一概念體現了佛教對時空循環與無常觀的哲學闡釋。

從詞源學分析,“劫燒”由“劫”(極長的時間單位)與“燒”(焚燒)複合構成。《法華經·化城喻品》記載:“三災起時,劫燒将盡”,描述了世界在成、住、壞、空四劫循環中,壞劫階段出現的毀滅性大火現象。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安平公詩》中運用“劫燒”意象:“山河劫燒餘,樓觀飛騰折”,借佛教宇宙觀隱喻世事變遷。

在佛教典籍中,劫燒被細分為三種毀滅形式:火災、水災、風災,其中火災可焚毀初禅天以下的世界,體現佛教對物質世界無常性的認知框架。這一概念經魏晉南北朝佛經翻譯傳入漢語,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語境,成為文人表達滄桑巨變的經典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劫燒”是佛教術語,指世界毀滅時的大規模火災現象,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劫燒(拼音:jié shāo),亦稱“刧燒”,指佛教世界觀中“壞劫”階段的大火,燃燒範圍可達色界二禅天(即光音天)。這一概念出自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三:“經雲:‘天地大刧将盡,則刧燒。’”。


核心要點

  1. 佛教劫災理論

    • 佛教将宇宙周期分為“成、住、壞、空”四劫,“劫燒”發生于“壞劫”階段。此時火災、水災、風災依次毀滅世界,其中火災破壞力最強,可焚毀初禅天至二禅天的一切物質。
  2. 二禅天的特殊意義

    • 二禅天屬色界第二層,衆生以光明為食,無語言交流(光音天)。火災燒至此天,象征物質世界徹底崩潰,但更高天界(三禅及以上)仍存續。
  3. 文獻與擴展

    • 除《搜神記》外,佛經如《俱舍論》也記載劫災細節。例如:火災由七輪太陽引發,燃燒七日;水災淹沒至三禅天;風災摧毀四禅天以下所有存在。

關聯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宇宙觀或劫數理論,可參考《長阿含經》《大智度論》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藏螯蟹敗羣伯姬引采生蒼皤持祿充然觸鋒垂象詞館端公斷屠日對着和尚駡賊秃恩憐分工合作工具書篝鑪駭駭寒門紅青淮渎黃碛溷肴雞西市闿置考考匡困闊疏癞蛤蟆想吃天鵝肉雷雨雲菱華六緯馬上功成美遷猛幹抹零泥色牌匣疲竭青闱寝迹驅濤饒足山楹釋卷石榴失學石英鐘蘇枯特效天橫脫殼金蟬萬代千秋翁鞋無疇類五莖缿筒仙毬铦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