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糧。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 高亨 注:“幹餱即幹糧。這裡用以代表普通的食品。”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詩》有《鹿鳴》、《伐木》、《既醉》、《行葦》,美宴好之相樂,刺乾餱之失德。” 清 劉青藜 《乞兒行》:“羞澀客囊空,聊復遺乾餱。”
“乾餱”一詞中,“乾”在此處應讀作gān(同“幹”),而“餱”是“糇”的異體字,意為幹糧。因此,“乾餱”即“幹糇”,指代幹糧或粗薄的食物。該詞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中的“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意為“人們若失德行,連粗陋食物也會引發過錯”,引申為因小事失和或待人刻薄。
“乾”的釋義
在“乾餱”中,“乾”為“幹”的繁體字,表示“幹燥、無水分”,對應食物狀态(如幹糧)。若讀作qián,則指八卦中的“天”或男性象征(如“乾坤”),但此處不適用。
文化引申
古代以“乾餱”比喻微小的利益或粗糙的款待,若因此産生嫌隙,則被視為缺乏德行。例如《詩經》用此批評人際交往中的吝啬與計較。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用例或字形演變,建議查閱《詩經》注解或文字學資料。
乾餱(gān h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乙」和「饣」。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乾餱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思是指缺乏食物而導緻饑餓。在古代,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缺少食物,乾餱也可以形容饑餓到極點。它的用法也可以引申為形容物品的匮乏、稀少。
《說文解字》中的乾餱使用的是繁體字「幹餱」。在繁體中,「乾」字寫作「幹」,「餱」字寫作「餬」。
乾餱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所變化。例如在西周的金文中,「乾」字的寫法為「蔔幹口」,表示貧窮無食。而「餱」則寫作「食」加上與「共」底部相同的部首,形似糜粥的意象。
1. 這個地區缺水,導緻農作物乾餱不糧。
2. 孤兒院裡的孩子們天天挨餓,乾餱的樣子讓人心疼。
1. 乾旱:表示幹燥的天氣,缺乏水分。
2. 餱袋:指裝食物的袋子,多用于舊時的行囊。
3. 乾坤:表示天地之間的萬物。
1. 饑餓:指由于長時間沒有得到食物而感到非常餓。
2. 餓肚子:表示胃部沒有食物而感到饑餓。
1. 飽食:指吃得很飽,肚子充滿食物的狀态。
2. 充裕:指擁有充足的食物、物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