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诏書。 宋 嶽珂 《桯史·鄭少融遷除》:“奎劄付中書,曰:‘賞功遷職,不以濫予。’” 宋 嶽珂 《愧郯錄·改易職事官名稱》:“ 神宗 忽降奎劄曰:‘朝廷官稱避守臣私諱,於義未安,宜不行。’”
“奎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奎劄(拼音:kuí zhá)指诏書,即古代帝王發布的官方文書或命令。該詞常見于宋代文獻,如《桯史》《愧郯錄》等。
宋代嶽珂的《桯史·鄭少融遷除》記載:“奎劄付中書,曰:‘賞功遷職,不以濫予。’”另一例見于《愧郯錄》:“神宗忽降奎劄曰:‘朝廷官稱避守臣私諱,於義未安,宜不行。’”
(注:兩處引文均說明“奎劄”用于帝王下達政令的語境。)
現代漢語中,“奎劄”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文本解讀。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宋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奎劄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蟲豸的鱗片。它的拆分部首是彡和虍,總計有8個筆畫。
奎劄是漢字的一個古代變體,可以追溯到金代的《南山野錄》一書中。在現代漢字中,沒有官方的繁體字版本,但在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到奎劄的繁體字形态(例如“奎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像現代那樣規範統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人們對于漢字的書寫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奎劄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奎劄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奎劄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