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佚的意思、散佚的詳細解釋
散佚的解釋
散失。 唐 劉知幾 《史通·古今正史》:“會 董卓 作亂,大駕西遷,史臣廢棄,舊文散佚。”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所蓄書籍法帖盡散佚一空。” 阿英 《關于瞿秋白的文學遺著》:“關于 秋白 的遺著,散佚的實在太多。”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佚的解釋 佚 ì 同“逸”②③。 放蕩:淫佚。佚遊。 美:佚女。 姓。 佚 é 古同“疊”,輪流,更替。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散佚”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yì,主要用于描述文獻、著作等文字性作品的散失或失傳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詞義:指文字作品(如書籍、詩歌、史料等)因曆史原因未能完整保存,導緻部分或全部内容流失。
- 近義詞:散失、失傳;反義詞:保存、完整。
2.曆史出處與用法
- 唐代起源:最早見于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古今正史》:“會董卓作亂,大駕西遷,史臣廢棄,舊文散佚。”。
- 明代例證:明代劉若愚記載“所蓄書籍法帖盡散佚一空”,說明該詞常用于描述典籍流失。
- 現代應用:當代作家七堇年曾用“散佚的詩篇”比喻零落的情感,可見詞義擴展至抽象事物的缺失。
3.使用場景
- 文獻研究:如焦竑《經籍志》提到《文忠集》十八卷“已散佚”,指書籍失傳。
- 學術讨論:阿英在分析瞿秋白遺著時,稱“散佚的實在太多”,強調作品流失的嚴重性。
4.辨析與誤區
- 與“散失”區别:“散佚”特指文獻失傳,而“散失”適用範圍更廣(如物品丢失)。
- 注意誤區: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到“雜亂”等含義,實為錯誤解讀,需以權威釋義為準。
5.文化意義
- 該詞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典籍保存的重視,如印度梵文經典“散佚失傳”的案例,凸顯文獻傳承的脆弱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史通》《酌中志》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佚的意思
散佚(sà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散失、喪失、消失”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佚的部首是⼈,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散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
繁體
散佚的繁體字為「散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散佚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現代漢字中的寫法基本上已定型。
例句
1. 這本書非常珍貴,我們一定要妥善保管,防止它散佚。
2. 這個寶貝價值連城,不容許一絲散佚。
組詞
散漫、散布、散失、散場、喪失、消失、分散、散播
近義詞
散失、丢失、喪失、失落、消失
反義詞
聚集、歸集、保存、保留、收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