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九種徵驗。古代6*考察“賢”與“不肖”的九種辦法。《莊子·列禦寇》:“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2).屢次征召。 唐 王績 《贈李徵君大壽》詩:“九徵書未已,十辟譽彌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征漢語 快速查詢。
“九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源自《莊子·列禦寇》,指通過九種情境觀察人的品性與能力:
指多次被朝廷或權貴征召任職。例如唐代王績《贈李徵君大壽》中“九徵書未已”即形容李徵君多次被征召卻未赴任。、
補充說明:
《九征》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人被反複征召、派遣參與戰争或任務。它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在戰争中屢次被征召,無法回歸平靜的生活。
《九征》由“乙”和“彳”兩個部首組成。乙部表示數目或次數,彳表示行走。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九征》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形容項羽在楚漢戰争中被秦軍征召了九次。這個成語後來也用來形容其他人被多次征召。
在繁體中,九征為「九徵」。
在古時候,九征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九征的寫法為「九征」。
這位老兵在戰争中經曆了九征,身心俱疲,再也無法恢複往日的平靜生活。
組詞:"逢征"、"連征"
近義詞:"屢次征召"、"屢屢被派遣"
反義詞:"長時間休假"、"遠離戰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