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營的意思、五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營的解釋

(1).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領部隊。《後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 李賢 注:“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屯騎、越騎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講武賦》:“選羽林於六郡,詔蹶張於五營。”

(2).泛指諸軍營。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宋 劉克莊 《鵲橋仙·鄉守趙計院生日》詞:“四民香火,五營笳吹,來獻一杯壽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營”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軍事與宗教兩大領域。根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其釋義可歸納如下:

一、軍事編制

古代軍隊常以“五營”指代五種不同職能的兵營,具體構成因朝代而異。例如漢代設“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分屬北軍體系,負責京師戍衛。唐代則指“左右骁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等中央禁軍編制,體現了軍隊職能的細分與協同作戰思想。

二、道教神祇體系

在道教文化中,“五營”特指護法神兵系統,分為“東營九夷軍、南營八蠻軍、西營六戎軍、北營五狄軍、中壇三秦軍”五支神軍,象征五行方位,承擔驅邪鎮煞的職能。此概念常見于閩台地區民間信仰儀式,如“安五營”習俗即通過豎立五方旗兵鎮守村落。

三、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下,“五營”偶用于比喻嚴密組織的團隊,強調分工協作精神,但此用法屬非固定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五營”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漢代五校尉所領部隊
    指東漢時期由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統領的中央禁軍。這五營是漢代京師的精銳部隊,負責護衛皇宮和都城安全。

    • 具體組成:
      • 屯騎校尉:統領騎兵。
      • 越騎校尉:負責外族騎兵(如越人)。
      • 步兵校尉:統領步兵。
      • 長水校尉:掌管水軍或駐長水地區的部隊。
      • 射聲校尉:統轄弓弩手(因“聞聲而射中”得名)。
  2. 泛指軍營或軍隊
    唐代以後,其含義擴展為對軍營的泛稱,如唐代詩人高適在《信安王幕府》中用“旌旆五營連”形容軍營連綿的景象。

二、補充說明

三、用法示例

建議進一步查閱《後漢書》《漢官儀》等古籍獲取權威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贲臨筆特黑衙門不祿朝服丞郎塵宵愁瘁辭臣竄投村塢錯牾帶挈當軸遞歸,遞推滴溜敵賽奮拔封禅樹馮子馥烈高超光閃過河卒子號戒黃昏子火絶火爐火煙漸行角人金隄經廠本經濟之才精悉覽勝連七紙狸别靈轝龍泥印蜜殊難世尼泊爾披麻救火婆心棋功青菓杞梓韶稚社會角色眚慝神醉心往釋生取義四夷館條幹亡将挽摟翫味狎妮賢雅小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