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領部隊。《後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 李賢 注:“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屯騎、越騎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講武賦》:“選羽林於六郡,詔蹶張於五營。”
(2).泛指諸軍營。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宋 劉克莊 《鵲橋仙·鄉守趙計院生日》詞:“四民香火,五營笳吹,來獻一杯壽水。”
“五營”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漢代五校尉所領部隊
指東漢時期由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統領的中央禁軍。這五營是漢代京師的精銳部隊,負責護衛皇宮和都城安全。
泛指軍營或軍隊
唐代以後,其含義擴展為對軍營的泛稱,如唐代詩人高適在《信安王幕府》中用“旌旆五營連”形容軍營連綿的景象。
建議進一步查閱《後漢書》《漢官儀》等古籍獲取權威記載。
五營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亻”(人)和“廴”(彳),總共有12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制度中的五營制度。
“五營”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略微的變化,它的繁體字為“伍營”。曆史上,五營制度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一種主要編制形式,把整個軍隊分為五個獨立編制的單位。每個營都有一名将領指揮,負責統領士兵,進行訓練和作戰。
以下是一些使用“五營”這個詞的例句:
另外,根據詞語的意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營房”、“營地”等。近義詞可以包括“五個單位”、“五個編制”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零營”、“無編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