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营的意思、五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营的解释

(1).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后汉书·顺帝纪》:“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李贤 注:“五营,五校也。谓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讲武赋》:“选羽林於六郡,詔蹶张於五营。”

(2).泛指诸军营。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四民香火,五营笳吹,来献一杯寿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营”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军事与宗教两大领域。根据《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其释义可归纳如下:

一、军事编制

古代军队常以“五营”指代五种不同职能的兵营,具体构成因朝代而异。例如汉代设“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分属北军体系,负责京师戍卫。唐代则指“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等中央禁军编制,体现了军队职能的细分与协同作战思想。

二、道教神祇体系

在道教文化中,“五营”特指护法神兵系统,分为“东营九夷军、南营八蛮军、西营六戎军、北营五狄军、中坛三秦军”五支神军,象征五行方位,承担驱邪镇煞的职能。此概念常见于闽台地区民间信仰仪式,如“安五营”习俗即通过竖立五方旗兵镇守村落。

三、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下,“五营”偶用于比喻严密组织的团队,强调分工协作精神,但此用法属非固定词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五营”是一个历史军事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汉代五校尉所领部队
    指东汉时期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的中央禁军。这五营是汉代京师的精锐部队,负责护卫皇宫和都城安全。

    • 具体组成:
      • 屯骑校尉:统领骑兵。
      • 越骑校尉:负责外族骑兵(如越人)。
      • 步兵校尉:统领步兵。
      • 长水校尉:掌管水军或驻长水地区的部队。
      • 射声校尉:统辖弓弩手(因“闻声而射中”得名)。
  2. 泛指军营或军队
    唐代以后,其含义扩展为对军营的泛称,如唐代诗人高适在《信安王幕府》中用“旌旆五营连”形容军营连绵的景象。

二、补充说明

三、用法示例

建议进一步查阅《后汉书》《汉官仪》等古籍获取权威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团膀浪拔山举鼎便文搏抚哺鞠参总曹魏长亭叱辱传谣楚庙词林挫衄调门儿非…非…雰雰风轻云淡感欷孤疾荒疏化训诙俳混凝土火油江鳐奬异咭咭刮刮赍勑记里鼓车羁縻州进蹈及身军龄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列土封疆棉网摩尔多瓦蝥贼棚长平衢贫日颀长切痛轻侮辁轮上苑射意顺考鼠雀之牙汰淅檀腮添房停机挖花窐寥武弁乡社宪节销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