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鄭玄 注:“不祿,不終其祿。”
(2).諸侯、大夫亡故,訃文上的謙稱。《禮記·雜記上》:“君訃於他國之君,曰寡君不祿……大夫訃於同國,適者曰某不祿。”《國語·晉語二》:“重之以寡君之不祿,喪亂并臻。” 韋昭 注:“禮,君死,赴於他國曰:‘寡君不祿。’謙也。” 朱執信 《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自 南都 淪喪, 唐 桂 二王先後不祿。”
(3).夭折之稱。《禮記·曲禮下》:“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 明 王錂 《春蕪記·賜婚》:“寒門屢受國厚恩,但恨夫君不祿,未能圖報涓埃。”
“不祿”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諱稱,主要用于描述不同身份者的死亡,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士人去世的諱稱
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古代對不同身份者的死亡有嚴格稱謂: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其中“不祿”專指士階層(低級貴族或官員)的死亡,字面意為“不再享有俸祿”。
訃文中的謙稱
在訃告中,諸侯或大夫去世時可用“不祿”作為謙辭。例如《禮記·雜記上》提到,國君訃告他國時稱“寡君不祿”,大夫訃告同國時稱“某不祿”。
夭折的委婉說法
《禮記·曲禮下》将“不祿”引申為“短折”(即夭折),與“壽考曰卒”形成對比。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未出仕但有德行的年輕人早逝,可稱“不祿”。
“不祿”屬古代禮制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需注意其與“卒”“薨”等詞的身份等級差異,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