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國 吳 孫權 的綽號。 宋 杜旟 《酹江月·石頭城》詞:“一自 髯孫 ,橫短策、坐使英雄鵲起。 江 山如此,是天開,萬古東南王氣。”
(2). 宋 孫莘老 的诨號。
“髯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曆史背景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三國時期孫權
該詞最早用于指代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據宋代杜旟《酹江月·石頭城》詞記載,“髯孫”是孫權的綽號,可能與他的外貌特征(如胡須)或功績相關。
宋代孫莘老
宋代文人孫覺(字莘老)亦被冠以“髯孫”的诨號,具體緣由可能與他的形象或性格有關,但文獻記載較少。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年輕人”或“年少時期的人”,認為“髯”指青年胡須,“孫”象征家族傳承責任。但此釋義未見于多數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若需深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曆史文獻,以區分該詞的具體用法。對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代對象。
《髯孫》是指具有濃密胡須的年輕人。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男性,尤其是有着濃密而長髯的年輕人。
《髯孫》的部首拆分為髟(biāo)和子(zǐ),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髯孫》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最初的用法與兒子一詞相似,是指年長者的兒子。
《髯孫》的繁體字為「髯孫」。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髯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的意義和表達基本相同。
1. 他是個年輕的髯孫,胡子長而濃密。
2. 這位髯孫一臉稚氣,但實際上他已經是個成熟的人了。
3. 村莊裡的髯孫們都參軍走了,隻剩下老人和兒童。
1. 胡須
2. 長發
3. 青年
1. 錦衣玉帶
2. 青年才俊
3. 俊男
1. 無髯
2. 光面
3. 少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