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數民族。《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詞·望江南》:“若不遠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書》:“士民仰 蓋公 之卧治,戎夷賴 李牧 之在邊。”
(2).謂艱險不甯。《三國志·蜀志·許靖傳》:“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貉。”
“戎夷”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結合“戎”與“夷”兩字,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戎”最初指中國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羌族),而“夷”指東南方的部落(如百越、淮夷)。兩者合稱時,泛指與華夏文明不同的少數民族或外族,尤其在戰争語境中指“敵方”。例如《禮記·王制》提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即強調地域與文化差異。
除指代民族外,“戎夷”還可形容環境艱險或局勢動蕩,如《三國志》中“世路戎夷”即表示社會不安定。
隨着曆史發展,“戎夷”逐漸從具體族群泛化為對非華夏族群的統稱,甚至帶有貶義。例如明代李贽在《覆梅客生書》中稱“戎夷賴李牧之在邊”,既指外族,也暗含對其依賴中原保護的微妙态度。
“戎夷”一詞反映了古代中國“華夷之辨”的文化觀念,既包含地理與民族的區分,也承載了戰争、文明沖突等複雜曆史内涵。
《戎夷》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對原始部落及其居民的統稱。它既包括中國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包括位于北方的遊牧民族。
《戎夷》的拆分部首是戈和曰,總共有10個筆畫。
《戎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召旻》篇中,詩中提到“無戎夷之猛兮,無車馬之盈矣”,意指沒有像戎夷那樣兇猛的人,也沒有大量的馬車。
《戎夷》的繁體字為「戎夷」。
在古代漢字中,夷字的寫法常會與「大」或「大人」結合在一起。例如:「戎夷大人」表示對來自夷族的首領的尊稱。
他們被視為戎夷,被周王朝視為野蠻人。
戎夷族、夷人、戎狄、蠻族
夷族、狄族、蠻族
中原、漢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