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數民族。《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詞·望江南》:“若不遠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書》:“士民仰 蓋公 之卧治,戎夷賴 李牧 之在邊。”
(2).謂艱險不甯。《三國志·蜀志·許靖傳》:“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貉。”
“戎夷”是漢語古籍中常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戎”與“夷”二字的本義及曆史演變綜合理解。
一、字義分解
二、複合詞義
“戎夷”合用最早見于《周禮》,泛指四方邊遠部族,如《周禮·夏官》載“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此詞在秦漢文獻中多含文化差異的界定意味,如《史記》稱“中國戎夷,五方之民”。
三、概念流變
隨着儒家“華夷之辨”思想的發展,“戎夷”逐漸被賦予文化層級色彩。如《春秋公羊傳》提出“内諸夏而外夷狄”,唐代孔穎達疏《尚書》時強調“戎夷,四方總名”。明清時期,該詞多用于強調中原文化的正統性。
按古籍用例分析,“戎夷”在具體語境中可指: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及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文獻)
“戎夷”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結合“戎”與“夷”兩字,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戎”最初指中國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羌族),而“夷”指東南方的部落(如百越、淮夷)。兩者合稱時,泛指與華夏文明不同的少數民族或外族,尤其在戰争語境中指“敵方”。例如《禮記·王制》提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即強調地域與文化差異。
除指代民族外,“戎夷”還可形容環境艱險或局勢動蕩,如《三國志》中“世路戎夷”即表示社會不安定。
隨着曆史發展,“戎夷”逐漸從具體族群泛化為對非華夏族群的統稱,甚至帶有貶義。例如明代李贽在《覆梅客生書》中稱“戎夷賴李牧之在邊”,既指外族,也暗含對其依賴中原保護的微妙态度。
“戎夷”一詞反映了古代中國“華夷之辨”的文化觀念,既包含地理與民族的區分,也承載了戰争、文明沖突等複雜曆史内涵。
半弓诐谒不噮藏蹤懆惡草塘泥琛賂沖夜稠心眼兒冬蔥東上杜口絕言剟剽二袁風樹分毫浮厝咈逆膏茶蛤骨雇募龁剌澒湧懽怿昏上迦羅價末僥觊精絜今年凱定開律來訊論議風生魯日律令格式敏學莫桑比克能源部年輕力壯擰性泥濘濆濞契愛畦畽氣踰霄漢棄子泉骨曲檻蹂辚神晤書筠算術平均數宿容速熟探赜鈎深退座現場會徙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