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鹽。《管子·地數》:“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 宋 蘇轼 《山村五絕》之三:“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
(2).亦稱“ 無鹽女 ”。即 戰國 時 齊宣王 後 鐘離春 。因是 無鹽 人,故名。為人有德而貌丑。後常用為丑女的代稱。 漢 劉向 《列女傳·齊锺離春》:“ 鐘離春 者, 齊 無鹽 邑之女, 宣王 之正後也。其為人極丑無雙,臼頭深目,長指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髮。”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 鐘離春 者, 齊 婦人也,極丑無雙,號曰 無鹽女 。”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不可以 無鹽 宿瘤 之丑,而謂在昔無 南威 西施 之美。”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詩:“丹青能令丑者妍, 無鹽 翻在深宮裡。”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隻因 王待诏 沒有賄賂給我父親,所以他便故意把她畫成了 無鹽 一樣。”
(3).亦稱“ 無鹽女 ”。指貌丑而有賢德的婦女。 元 楊暹 《西遊記》第十八出:“把 西子 比 無鹽 ,那裡有佳人将四德兼?”
(4).古地名。 戰國 時為 齊 邑, 漢 置縣,治所在今 山東 東平 。 北齊 時廢。《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 ﹞乃遣其子相 齊 ,身送之至 無鹽 ,飲酒高會。”《後漢書·郡國志三》:“ 東平國 …… 無鹽 ,本 宿國 , 任 姓,有 章城 。”
(5).複姓。《史記·貨殖列傳》有 無鹽氏 。
“無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字面意義:缺鹽
指缺乏鹽分,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管子·地數》提到缺鹽會導緻浮腫,宋代蘇轼的詩中也有“三月食無鹽”的描述()。
曆史人物代稱:丑女的象征
特指戰國時期齊宣王王後鐘離春。她因出生地“無鹽邑”(今山東東平)得名,雖相貌丑陋但德才兼備,後成為丑女的代稱。例如元代雜劇《西遊記》中以“無鹽”對比美女西施()。
泛指貌丑賢德的婦女
擴展為對品德高尚但外貌平凡女性的稱謂,如元代戲曲中“把西子比無鹽”的比喻()。
古地名
戰國時為齊國城邑,漢代設縣,位于今山東東平,北齊時廢止。《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宋義曾在此地設宴()。
複姓
罕見姓氏,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中的“無鹽氏”()。
小知識:鐘離春(無鹽女)是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其“自薦入宮”勸谏齊宣王的故事被載入《列女傳》,成為“以德補貌”的典範。
《無鹽》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沒有品德、沒有能力、沒有才智等。它表示一個人像沒有鹽一樣,缺乏調味料,毫無特點或價值。
《無鹽》的部首是“無”,它表示沒有。它的筆畫數是4。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是:
無:1畫
鹽:4畫
根據《辭海》記載,《無鹽》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舌劍》,意思是沒有鹽,喻指無滋味。
《無鹽》的繁體是「無鹽」。
古時候,《無鹽》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目前記載的最早形式是「無鹽」。
他雖然長得帥,但是卻是個無鹽之人,沒有什麼特點。
這篇文章缺乏創意,毫無亮點,簡直是無鹽之作。
無趣、無味、無心、無知、無能等。
平庸、乏味、無趣、無聊等。
有鹽、有趣、有味、有心、有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