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和玄學。《晉書·江惇傳》:“性好學,儒玄并綜。”《梁書·武帝紀下》:“加以文思欽明,能事畢究,少而篤學,洞達儒玄。” 唐 白居易 《除鄭馀慶太子少傅制》:“況動中禮法,學綜儒玄,是謂羽儀之臣,可居師傅之任。”
儒玄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儒學與玄學交融的複合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儒"指儒家學說,核心為仁義禮智信(《漢語大詞典》);"玄"源于《老子》"玄之又玄",指深奧幽遠的哲學思辨(《辭源》)。二者結合形成"儒玄"概念,特指魏晉時期士大夫以玄學方法重新诠釋儒家經典的思想潮流。
二、曆史源流 該術語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書·江統傳》記載"儒玄兼綜"的學術風尚。當時何晏、王弼等學者用《周易》《老子》注疏《論語》,開創"以道釋儒"新範式(《中國哲學史》)。這種思想融合持續至南朝,梁武帝曾诏令"置儒玄二科"選拔人才(《梁書·武帝紀》)。
三、學術特征 儒玄思想體現三個維度:1)方法論層面,援引道家"得意忘言"解經法;2)本體論層面,将儒家倫理提升至"自然之道";3)實踐層面,主張"名教即自然"的處世哲學(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這種融合既保留儒家社會倫理,又賦予其形而上學依據,成為中古思想轉型的關鍵節點。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哲學通史》等權威辭書及湯用彤、餘敦康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學術觀點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查閱原始文獻。
“儒玄”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儒玄”指儒學(儒家思想)與玄學(道家哲學)的結合或并稱。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江惇傳》“性好學,儒玄并綜”,意指同時研習儒家經典與玄學理論()。
魏晉時期的學術交融
魏晉學者常兼修儒玄,如《梁書·武帝紀》提到“洞達儒玄”。玄學在此時并非完全排斥儒學,而是試圖調和“自然(道家)”與“名教(儒家禮法)”的矛盾()。
互補性體現
儒玄的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對當代跨學科研究(如倫理學與哲學的交叉)仍有借鑒意義。
安流安甯溫泉傲然挺立白日撞棒子面背城秉鈞持軸蔔居鸱頭酒沖塌酬酒怆怏到處碰壁到會颠乾倒坤帝策吠狗風傳告老共軌寡人之疾寡小君孤虛海不波溢寒塵和吟合葬環介呼揚鍵阍借面吊喪酒食厥貉鵕鸃龛壁瞭眊缗課民思魔手侔迹南交納忠霓裳羽衣舞盤龍城遺址平滑肌平民文學婆婆泣麟悲鳳熱衷柔需上引首甚泰射越世學鼠須筆望門寡溫顧文齊獻尊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