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吳國 的冶鑄。 吳 人善冶,故稱。《淮南子·修務訓》:“夫 宋 畫 吳 冶,刻刑鏤法,亂修曲出。” 高誘 注:“ 宋 人之畫, 吳 人之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自 揚 馬 張 蔡 ,崇盛麗辭,如 宋 畫 吳 冶,刻刑鏤法,麗句與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韻并發。”
“吳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結合曆史文獻和字義分解進行詳細闡釋:
指春秋時期吳國的冶鑄技術。因吳國工匠以精湛的冶鑄工藝聞名,故以“吳冶”代指其冶鑄成就。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修務訓》:“宋畫吳冶,刻刑镂法”,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中亦引用此典,形容吳國冶鑄如同宋國繪畫般精妙,強調工藝與藝術性的結合。
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地域性技術品牌的概念,類似今日“瑞士鐘表”的指代方式,具有鮮明曆史文化特征。
吳冶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介紹。
吳冶的第一個字是“吳”,它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6。第二個字是“冶”,它的部首是冖,總筆畫數為10。
吳冶在古代漢語中是指出使,派遣。這個詞的來源較早,可以追溯到《書經·周書·素書》中的記載。
吳冶的繁體字為「吳冶」。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吳”字的寫法較為多變,一種寫法是象形字形,上下兩個“口”表示為人的嘴巴,意為“吳”姓氏的來源。而“冶”字的古時寫法較為固定,由“冖”上覆蓋“日”字,表示掩蔽、保護。
1. 聖上有旨,派遣使者吳冶前往。
2. 他被吳冶至北方的邊境崗位任職。
吳冶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許多詞語,例如:“吳道”、“冶金”等。
與“吳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派遣”、“差遣”。
與“吳冶”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接待”、“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