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忘返。《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 晉 左思 《吳都賦》:“ 舜 禹 遊焉,沒齒而忘歸。”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2).良箭名。以一去不複返,故稱。《公孫龍子·迹府》:“ 龍 聞 楚王 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 雲夢 之圃。”《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一》:“左攬繁若,右接忘歸。” 李周翰 注:“忘歸,矢名。”
“忘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忘返
指因沉浸于某事物或景色而忘記返回,常用于描述流連忘返的狀态。例如:
良箭名
古代指一種一去不返的箭,象征決絕或勇猛。如《公孫龍子·迹府》提到楚王“載忘歸之矢”,嵇康詩中“右接忘歸”也指此箭。
“忘歸”兼具具象(箭名)與抽象(忘返心境)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情感或場景的深化描寫中。
“忘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忘記回家。它形容人沉迷于某種事物而無法自拔、忘記了原本的歸宿。
“忘歸”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忘和歸。
忘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7。
歸的部首是彐,筆畫數為3。
“忘歸”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如《左傳》。它的使用相對較少,而在現代漢字中被簡化為“忘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忘”字的寫法為“忘”,而“歸”字的寫法為“歸”。
1. 他一直沉溺于遊戲中,已經忘歸了。
2. 她迷失在叢林中,忘歸了原本的路線。
3. 在那個童話故事中,小紅帽忘歸了外婆家,最後被大灰狼吃掉了。
組詞:忘返、忘路、忘形、歸去來兮。
近義詞:沉迷、忘記、迷失。
反義詞:回家、歸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