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隱沒。《三國志·吳志·虞翻傳》“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傳》:“ 翻 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
年老而死。《國語·吳語》:“民之惡死而欲富貴以長沒也,與我同。” 韋昭 注:“長,老也;沒,終也。”
“長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長期隱沒
指某人或事物長時間隱匿、消失不見。
出處:《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裴松之注引《虞翻别傳》提到“當長沒海隅”,意為虞翻自歎将長期隱沒于偏遠之地。
年老而死
表示因年老而自然終了生命。
出處:《國語·吳語》中“長沒”被韋昭注釋為“老也;沒,終也”,即年老壽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表達。若需描述“失聯”,口語中更常用“杳無音信”“失去聯繫”等說法。
長沒(zhǎng méi),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彙,它指的是長時間沒有出現或失蹤狀态,也可以形容某事物沒有生長或發展。
長沒的部首是“長”(長字本意指長而高大的樹木),筆畫數為12畫。
長沒一詞的來源比較常見,是由“長”和“沒”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長”表示長時間;“沒”表示失蹤,消失。合在一起,形成了指長時間沒有出現或失蹤狀态的含義。
長沒的繁體字為「長沒」。
在古時候,長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長”字原本為「長」,表示長時間;“沒”字原本為「沒」,表示失蹤。因此,古時的長沒寫作「長沒」。
1. 他長沒好幾天了,大家都很擔心他的安全。
2. 這個地方已經長沒很久了,我們需要重新開發它。
3. 這個問題長沒解決,一直困擾着我。
長久沒見、長時間沒出現、長時間沒聯繫、沒入法眼
失蹤、消失、不見、不露蹤影
出現、現身、露面、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